[摘要]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更是文化大省,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复兴中具有特殊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一重要指示站位高远、思想深邃,既蕴含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洞见,又彰显精准的实践要求和战略指引。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更是文化大省,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复兴中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以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深化理论铸魂工程,筑牢共同理想信念根基
强化理论武装,创新传播路径。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要始终将深化理论武装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关键在于深化理论宣讲的实践效能。近年来,我省统筹全省宣讲资源,紧扣理论宣讲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基层实际,创新传播路径。通过打造“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模范人物讲故事”的多维宣讲模式,将“大道理”转化为“地方话”。例如兰考县将焦裕禄精神与脱贫攻坚实践相结合,形成“泡桐树下话振兴”的特色宣讲品牌,以政策输血与文化造血同向发力赋能乡村振兴,使理论传播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赓续红色基因,加强党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价值,强调“要抓好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将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河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高地,正以创新实践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基因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时代养分。焦裕禄干部学院推出全国首个沉浸式课程《您好,焦裕禄》,通过角色带入、体感互动实现跨时空对话;红旗渠景区元宇宙剧场运用XR技术还原修建场景,增强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共鸣。我省通过深挖特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内容,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党性教育体系。
二、创新文化滋养路径,厚植全面发展精神沃土
活化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河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我省以55项入选成果持续领跑全国。全省现有各类博物馆402家,全省馆藏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半年间,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印证了甲骨文IP的当代活力。我省通过聚焦殷墟遗址、二里头遗址、邓州宋金古街三大文明标识强化保护,构建名城古镇、历史街区、传统聚落三维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质感”。
丰富文化供给,滋养精神生活。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化普遍本质的核心内涵。“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关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凸显。我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重要方面。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2024年十大群众文化活动8.98万场次,惠及群众9500万余人次,激活了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内生动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三、构建城乡融合体系,培育德善并举社会新风
城乡融合实践,重塑文明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必须加强城乡间精神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此,我省以“城乡共建、资源共享”为核心,构建城乡文明融合新格局。以文化基因解码激活城乡文明内核。近年来,龙门石窟通过数字化扫描和3D建模技术,将静态历史转化为数字档案,生动创新文化体验表达。以创新场景构建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杞县创新“红色基因+绿色产业”模式,在革命老区虎背岗村开发豫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村民通过农家乐、民宿实现收入倍增,印证了红色文化资源向城乡共同富裕的动能转化。
弘扬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道德建设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打造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河南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构建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深度融合机制。我省大力推动社会诚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法律规范,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古今结合与德法共治相统一。坚持以典型示范激发道德建设内生动力。截至2025年,全省累计获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8个、全国道德模范26人,1216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中原大地。
四、健全长效协同机制,汇聚共建共享治理合力
强化制度保障,压实主体责任。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关键在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河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一重要指示,始终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通过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我省研究制定《新时代文明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文明理念。我省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融入城乡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中,鼓励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先进典型创评活动,推动先进典型向各行各业辐射,使其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激活社会参与,构建多元格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从政府单一主导向多元协同共治的转变,构建多层级、多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以共建共治筑牢共享根基,以共享成果激发治理动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党的领导下,我省抓好基层党组织“选育管用”全链条建设,全省4.6万余个村党组织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堡垒,5200多个社区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乡贤助力乡村发展新路径。通过“乡贤+经济”,激活产业升级动能;“乡贤+治理”,创新法治实践模式;“乡贤+文明”,涵养乡风文明底蕴,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之源”。(作者:王宁,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