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智理河南 > 正文

焦作市城市转型路径的调研报告

2020-09-03 16:43:26 来源:映象网

[摘要] 焦作以矿起家、因煤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百年来累计开采优质煤炭3.2亿吨,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焦作以矿起家、因煤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百年来累计开采优质煤炭3.2亿吨,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焦作发展一度陷入困境。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焦作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之一。

近年来,焦作市紧紧抓住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重大政策机遇,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为引领,以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促转型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立市三大战略,致力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着力推动发展模式由“黑”向“绿”转,产业结构由传统重化工向现代产业转,城市面貌由传统煤城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全面打造经济强城、活力新城、生态绿城、旅游名城、水域靓城、和谐福城。实现了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一、焦作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辖6县(市)4区和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77万。纵览焦作发展历程,始终在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由最初的煤炭采掘向矿山机械、铝工业等重化工延伸,到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再由工业转型向产业整体转型、向全面转型延伸,焦作经济发展历史脉络清晰,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工业城市形成阶段(1949—1977)。在此阶段,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国家政策,焦作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奠定了焦作工业城市的历史地位。 “一五”到“二五”期间建成了韩王矿、冯营矿、方庄矿等矿井,焦南、焦北、中站等5个钢铁厂,耐火厂、水泥厂、铝厂等20余家工业企业,资源型工业城市的雏形逐步形成。“三五”至改革开放前,相继建成了丹河电厂、河南轮胎厂、七四四七厂、铁路电务器材厂、焦枝铁路(焦作段)等。同时,焦作的粘土、建材、电子电器、塑料、医药等地方工业不断发展,碳酸钙厂、轧钢厂等建成投产。焦作由生产煤炭为主,发展成为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等综合性工业城市。

(二)经济总量扩张阶段(1978—1999)。在此阶段,焦作的铝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一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革新、股份制改革等,迅速成长为焦作的骨干企业,焦作的工业及县域经济发展达到历史的顶峰,迎来了焦作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得到改造和升级,相继建成了中铝一期、焦电三期、市铝厂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造就了风神轮胎、中轴集团、制动器集团、中内配等行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极大地提高了焦作市工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焦作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我市有2个县跻身“十八罗汉”行列,焦作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三。

(三)转型发展破题阶段(1999—2005年)。“九五”期间,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加之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焦作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也集中显现。因煤而兴的焦作走进“寒冷的冬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面对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为改变煤竭城衰的命运,焦作市把发展的重点由地下转地上、由开发煤炭资源为主转向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开启了城市面貌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打造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推出了“焦作山水”、“焦作旅游服务”等世界品牌,形成了中国旅游业的“焦作现象”,旅游业成为焦作第三产业的龙头。2005年,焦作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6位,财政预算收入居全省第3位。

(四)转型攻坚探索阶段(2006—2015年)。在此阶段,焦作进入了漫长的转型“阵痛期”,城市建设一度落后、产业转型升级迟滞,特别是工业转型长期难以破题,转型发展陷入徘徊境地。面对这种情况,焦作紧紧围绕国家战略,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传统工业正在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规划建设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集群效应初显。连续4年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可持续发展监测点。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夏粮单产保持全省第一,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践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紧盯高质量发展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为引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致力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争当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主力军。焦作综合经济实力、城市环境面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 “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2019年,焦作市地区生产总值276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中居第1位;同比增长8%,增速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居全省第1位,城市宜居和获得感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中居第4位。

二、焦作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焦作市持之以恒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在转型升级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决策定力、执行定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紧紧抓住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开新篇、布新局,坚定不移走好富有特色的转型发展、优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坚持把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作为城市转型的金钥匙,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更加准确清晰。将转变观念放在首位,以思想大解放引领转型高质量。主动跳出焦作看焦作。紧扣转型主题,连续5年组织高规格党政考察团,先后到深圳、杭州、成都等先进地市开阔视野,激励干部队伍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敢想敢干、奋勇争先,形成了转型发展从找坐标、定方略到寻路径、抓落实的完整闭环。因地制宜强化顶层设计。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完善了“四城四区”的战略定位,即建设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圈门户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先导区、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下好战略主动“先手棋”。在全省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主动联动郑州、洛阳,强化区域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编制完成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和郑焦产业带规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等重大工程全面启动,在建、规划和谋划的6座黄河大桥快速推进。

(二)把推动工业转型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口,致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先导区。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原来的超过90%降到了2%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8.3%。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居全省第1位。加快培育大企业。实施大企业集团和“头雁企业”培育工程,超百亿元、超50亿元企业分别达2家、7家,2019年大企业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890亿元。创新跑出加速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7家,居全省第3位。2019年全市申请专利6100件、专利授权3919件,万人专利拥有量连续3年居全省第3位。狠抓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扎实推进“四提三改两融合”,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贡献率稳定在80%左右,先后19次获得省级先进产业集聚区荣誉称号。向一流营商环境要红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搭建全省首家“企业纾困360”平台、“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打造重点企业联动服务体系,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全市覆盖,先进经验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宣传报道。

 (三)把培育壮大独具特色的文旅康养产业作为引爆点,擦亮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新名片。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成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A级以上景区28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4家。举办了多届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和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大力发展民宿业,“南有莫干山、北有云台山”叫响全国。推动旅游业二次创业,城市名片更亮、发展底色更绿。2019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5856万人次,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亿元,旅游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7.4%。云台山景区被评为五钻级智慧景区,修武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壮大康养产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合作,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73个康养项目,擦亮太极、山水、怀药三大特色康养品牌。围绕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入把握国家战略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加快建设百里黄河生态文化廊道、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太极—黄河旅游度假区等文旅康养园区。

(四)把建设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转型的主战场,城市颜值气质实现双提升。坚持以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品质,增强吸引力、承载力。《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显示,焦作城市宜居和获得感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全面改善城市精神面貌。强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县城扩容提质、乡村振兴工程,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303万平方米,城区垃圾、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集中供暖普及率达到90.1%。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和大沙河生态治理9个节点公园集中开园,打造“四渠三库泽怀川、九河五湖润山阳”的城市水系。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和国家卫生城市验收。加快解决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综合治理16.87平方公里,搬迁居民5229户,恢复治理率达41.52%。利用南水北调水资源和辖区内现存采煤沉陷区,谋划建设南水北调中线调蓄水库和生态水系工程,推动由陈旧矿区到生态新城、一煤独大到绿色多元产业的脱胎换骨式转变。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持续实施民生幸福工程,补齐群众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存在的痛点堵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7.3%。“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医养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建成18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67家农村幸福院,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三、焦作转型实践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紧扣国家政策大势和经济发展趋势,选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引爆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多重因素勾勒推动,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必须有一个制动点、引爆点。认清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指向,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错失重大发展机遇,就能够推动经济的全面振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要适应新常态,同时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张牌”。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河南考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焦作拥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等叠加机遇,这些都是国家、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谋划、顶层设计。围绕“四城四区”发展目标,焦作研究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4”发展定位,谋划了“一河通五轴、一带联三心、一区融六点、两山协两拳”的总体布局。以黄河为纽带,有效对接郑洛双核,研究谋划了“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郑洛“双核”辐射优先发展区等重大布局,提出的“打造治黄文化主地标”等20多条建议被省采纳。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焦作抓住被国家批准为中原经济区9个核心发展区域之一和“米”字形发展轴沿太郑合发展轴的战略支点城市的机遇,2015年6月26日,郑(州)焦(作)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郑州至焦作的运行时间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约40分钟,进一步方便了两地市民及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已累计发送旅客1000多万人次,太(原)焦(作)高铁将于2020年底实现通车。规划建设6座黄河大桥,沿太行、沿黄河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连通郑州大都市区、对接洛阳副中心城市、联通晋西北地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二)产业兴则城市兴,必须注重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工作。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着眼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强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工业是焦作经济的支柱,经济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离不了”,其它产业也“补不上”。焦作工业的从无到有,到全面振兴,无不是围绕产业链条在做文章。经济转型关键在于产业的更替和更新,只有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城市的成功转型。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瞄准“中国制造2025”,聚焦“河南行动纲要”,着眼战略需求和前沿先机,立足焦作资源禀赋、人才储备、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确定了高端装备、现代生物及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十大重点发展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今,煤炭等采矿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原来的超过90%降到了2%以下,“443”产业占工业比重由40%提升到81.9%,成为焦作工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筛选10家百亿元和20家50亿元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在政策扶持、生产要素保障、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2019年“大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90亿元。龙蟒佰利联已成长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钛白粉生产企业;多氟多成为全球最大的无机氟化工企业和增长速度最快的锂电池生产企业;风神轮胎已跻身世界轮胎生产企业20强、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轮胎生产企业;中原内配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动机汽缸套制造商、全球领先的动力活塞组件系统供应商;中轴集团生产的凸轮轴产销量位列全国第一。

持续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把发展的重点由地下转向地上、由开发煤炭资源向开发旅游资源转变,成功打造“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国际知名品牌,完成了“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成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一批精品景区,举办了多届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和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擦亮世界太极城、中原康养地的靓丽新名片。全市有A级以上景区28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4家。2019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8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亿元,旅游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7.4%。太极拳作为我国唯一参评项目已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申遗成功在望,太极产业与体育、教育、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三)必须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践行“两山”理念,就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途径。

长期以来,焦作背靠太行,泄洪河道纵横大地,却条条干涸见底,城区难觅一个像样的水面,更别提建设滨水公园。近年来,焦作积极打造“四渠三库泽怀川,九河五湖润山阳”的城市水系,被评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森林城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路子。 如今,伴随着南水北调城区段10公里绿化带、大沙河35公里生态景观带等工程相继建成,“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山水宜居焦作向我们阔步走来。

过去,老百姓提起城区的大沙河摇头兴叹,戏称为“臭水沟”。 随着城市不断向南发展,作为城区内重要河道的大沙河,已经到了必须实施生态提升治理的最迫切时刻。焦作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水同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制订出三年行动方案,列出每年要完成的具体项目,分步实施,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开工建设。通过 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目前已形成长12公里、宽220-260米生态水面,生态水面达4500亩、绿地面积达5000亩,对市民开放了5个节点公园。2019年以来,大沙河共接待20余批次外地市考察团,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现在,它成了生态沙河、开放沙河、文化沙河、活力沙河,改写了焦作城区没有一条大河的历史,被誉为焦作的“母亲河”。

焦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唯一从中心城区穿越的城市,南水北调干渠焦作段总长76.41公里,丹江水在市区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为焦作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施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工程征迁是难点,共涉及13个城中村4008户1.8万人,需征迁房屋176万平方米。焦作市从2017年起开启了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工程和改造提升区工程建设,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1.8万人的征迁任务,为一渠清水送京津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焦作市中心城区段和谐征迁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河南省焦作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的做法很有特点,很有成效”。如今,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锦绣四季”“临山印水”“枫林晚秋”“玉花承泽”“水袖流云”5处节点公园向市民开放,开放面积近50万平方米,南水北调纪念馆、南水北调第一楼全面开工。南水北调配套苏蔺水厂、府城水厂实现全面通水,日供水量约12万立方米,供水面积约67平方公里,62万人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

(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促进转型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不仅把“人民共享”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实际上也是把“共享发展”看作发展成效的检验标准。

焦作市通过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两定制兜底线”即定制医疗服务方案、定制医保救助方案和社会救助兜底的健康扶贫模式,家庭医生与贫困群众的签约率达到100%,定制服务还联通了全市95%的医疗机构,使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惠及更多群众,焦作健康扶贫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焦作市引进德国蕾娜范养老集团、上海和佑养老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建成44家医养中心、181家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867家农村幸福院,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千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89%,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锚定建设全域“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目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五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硬化路目标,全域“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已初步形成焦作模式。在2019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现场会上,焦作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并得到交通运输部李小鹏部长充分肯定。

回顾焦作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因矿而衰最终寻求转型的历史。通过多年的持续探索,焦作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符合焦作市情的转型之路。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焦作未来可期!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