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理论有一个创新的过程——论述一个基本事实

2022-12-22 09:40:51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从理论指导实践到实践得以推进,有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同存共续演进变化的过程。现当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求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从理论指导实践到实践得以推进,有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同存共续演进变化的过程。现当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求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理论有一个创新的过程。正确认识理论的创新过程,更好贯彻执行二十大精神;正确认识理论的创新过程,把理论创新成果和理论的创新过程相区分,在伟大实践中保持理论创新的敏锐意识;回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把握理论探索的原则和方法,突破理论指导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关键节点,保持理论创新上的活力、生命力、先导性,不断推进伟大实践的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面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新境界”的任务和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认识和把握理论的创新过程,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承担起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新的伟大实践呼唤理论创新

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地指出,我国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下称之为“两个全面”)。这是新的伟大实践的起点,是新征程的出发点。站在起点又出发,精神气要更加充足。

(一)新的伟大实践的召唤

实践,作为一个概念,没有时代的感性直接,没有年代的潮流感。实践,作为概念进行表达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实践是什么?首先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其次,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2]是“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3]。这指出了实践大体上的三个步骤:认识生产活动实践、提出正确的思想理论、贯彻执行正确思想。根据这一步骤,具体看一下“两个全面”的伟大实践。

第一,当前中国的各类生产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呢?正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信息化交织,传统工业化初步完成,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并引领智能工业化的状态。这一性质和状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面貌是有所成就并取得“质”的全面提升转变。显而易见的预测是,这一提升转变是进军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最先进状态。目前这一状态,是以21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和条件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肯定要付出行动和努力并且是新的伟大实践。

第二,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由之前到现在的奋斗过程,可明白现在及以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顺流而下自然而然,没有日历和流年,极可能面对困难危险和挑战。自然地,这要求我党提出正确的理论思想方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正确指导思想。二十大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心任务、首要任务、战略性支撑等思想、方略方针政策。这就是指导“两个全面”伟大实践的正确的思想方略。依据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一理论是适合当下“两个全面”建设的既有条件而且保持着先进性,具有现实指导性和目标预见性。

第三,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两个全面”的目标,没有人为之团结奋斗就不会实现。谁,去“做”,去“行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奋斗,更明确的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是自称的、不是留于思想层面,还要做出成绩,做得使全国各族人民承认并自觉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团结奋斗;作为先进的践行者,不是照过去或往常那样惯性采取行动,党组织要积极干事创业,示范引领。同时,新时代推进“两个全面”,是知重负重再出发,要求我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备把新的实践中的经验、原则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能力,以持续推动实践进程。

(二)一个基本事实:理论有一个创新的过程

贯彻执行正确理论的阶段,已经要求党员要具有理论创新的准备。如何做?要正确认识一个基本事实:理论有一个创新的过程。

第一,理论的创新过程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实践探索。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根据厦门浦东等地开发过程的历史资料显示,如果当时地域更大一些时间再早一些,结果会更好。客观上,当时固然有经验、观念和能力的历史性局限;但是,想要“更大”“更早”的观点里,也有对改变国家面貌的迫切、对机遇的珍重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渴求。如果当时具备理论创新的大环境,相信会有更大的成就。

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面来讲,设立经济特区是大胆的实践探索,发展商品经济是实践创新,相伴相随的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论创新。在实践推进的同时,理论工作在省市中央层面也在进行,理论的创新也在酝酿和决策,为接续的实践进程积聚了能量。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开辟,正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干出来的。理论的创新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实践探索。

第二,达成实践目标需要理论创新。

为什么在实践探索的同时,会相伴相随着理论的创新过程?

因为实践的主体—人,是现实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从行为、情感、目的三个维度看:怎样具体推进实践以推进发展进程,是受到具体的已有条件局限的,需要从理论的方面总结和借鉴同类实践领域的经验;怎样在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上坚定目标、克服困难、勇于奉献、自信自强,是价值观认同不断合力的过程,团结奋斗趋向不断增强也是在目标实现进程中逐渐呈现的;但是,更为关键的方向和目的是在具体进程中是没有办法参照和借鉴的,是需要开创局面才能确保不断实现的。怎样确保道路的方向正确并不断达成目的,这不是偶然,也不是随波逐流就能实现的,是离不开思想理论政策观念保障的。

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过程,呼唤理论创新。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前所未有,不存在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推进,还要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这要求我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两个结合”,重视理论创新,做好理论的创新工作。

二.保持进行理论创新的敏锐意识

二十大报告强调理论创新,多处表明理论有一个创新的过程。广大党员在贯彻执行二十大精神时,要明确区分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保持进行理论创新的敏锐意识。

(一)有关理论的创新过程的表述

第一,有关理论的创新过程的论述

以“理论创新”为关键词,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搜索,共有225条结果。梳理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的论述,明确了我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关键点:重视研究问题、坚持大历史观、及时总结经验。

例如,着眼具体问题协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有关贸易问题的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全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释放增长新动能。”[4]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进行理论的创新,“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5]“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6]指出要同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7]要及时总结经验,“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强调推进理论创新”[8]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过程。

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创新成果,经过了一个理论的创新过程。首先,适应“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其次,“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9]最后,总结概括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一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表述,清楚表明了从实际出发、坚持大历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总结概括理论内容的创新过程。

面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任务,二十大提出明确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0]

(二)正确认识理论创新的基本过程

理论创新成果,是理论的成熟形态,可以指导和推动实践进

程;理论创新的成果,是理论创新过程的阶段性成果,要保持理论创新的思维和敏锐性。

第一,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从提出理论命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答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等思想观点,在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性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前进和发展的角度看,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大历史观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明确主题、基本内容,在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形成了指导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强大的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前进和发展的角度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大历史观能够推动“两个全面”的实践进程。

理论创新成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发展还在延续。站在现在及之后伟大实践的角度看,理论的创新过程还将继续。理论来自于实践,不等于随着实践继续,理论创新就会继续;理论指导实践,不等于理论的创新过程不推动实践进程。既要坚决贯彻执行二十大精神,同时也需要保持理论创新的敏锐性,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三、准确把握理论的创新过程

准确把握理论的创新过程,保持理论创新上的活力、生命力、先导性。

(一)保持理论创新上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领导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高程度,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根本上在于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活力和发挥了作为指导思想的强大指导作用。

首先,保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活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离不开我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1]理论创造的源泉来自于人民,“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2]

其次,发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强大指导作用。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中国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历程后,中国共产党依然保持历史先进性?因为人类社会发展“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的关键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战斗队”[14]发挥了对革命运动和国家政权的领导作用。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三项历史任务:掌握国家政权、“推进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制”、“组织和发展经济建设”。[15]在不同时期,通过立足中国发展,顺应世界走向,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回答中国发展面对的时代课题,作出正确政治判断,不断进行理论创造,以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强大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二)保持理论创新上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接续百年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上在于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于解决中国面对的时代问题,造福人民。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应用于各国指导实践时,需要结合各国实际的条件进行,需要落地生根进行理论创造。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才满足了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需要,指导完成我国具体历史阶段的任务,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实践,“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7]中国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18];中国道路的成功意义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进而贡献了中国方案,我们有理由“坚持自立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否定,开辟了综合新型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独立自主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是与资本主义共处交流合作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追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三)保持理论创新上的先导性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来自于实践创新。实践者同时需要做好理论创新工作。那么理论的创新过程,是怎样的呢?

第一,回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论,理论或理论创新是跟随实践之后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的。在理论而言,就是要“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就是在“揭示真理”的环节,发生了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

人类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俄国、中国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并推动其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经历有失败和成功。社会主义的建立、发展、失败、成功的经历共同表明一点,那就是遵从“实际”。“实际”,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情况;“实际”的特点是,与之不符合的认识或论断,就会不成立;与之相符合的认识或论断,就成立并支持行动进展。遵从事物实际变化过程的认识或论断,就是规律;马克思主义,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指导各国社会主义时,需要遵从“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为现实,目前在中国蓬勃发展,既表明了其真理性,又指出了遵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条件的“实际”才能不断实现。

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程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已有社会中的最新最高的程度,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中等发达和发达的现代化,可谓是现代化中国篇章综合高度的华彩乐章。

接下来,实践中具体如何走?列宁指出,“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20]从理论指导实践而言,要求遵从“行动”实际,总结“经验”,把握并回答现实问题,回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怎么回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第一,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这里,“人民”“创造性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明确界定的,不是泛指所有人的全部的行动,是指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五个方面的实践。这是理论创新的起始点和生发点。第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去认识并把握“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是理论创新的萌动阶段。同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好理论思维工具箱,做到胸怀天下。

第二,把握理论探索的原则和方法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探索,要开展理论探索。理论创新的萌动,已经存在于现实问题及相应的条件中,在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的过程中酝酿着。为什么是酝酿着而没有直接形成,是因为人的认识的总是受到主客观条件局限而处于发展过程,认识深化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互动中,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时才会出现。认识深化的突出表现,称之为理论创新。

“两个全面”新实践的进行,呼唤理论创新,期待科学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以避免大规模社会行动可能出现的失误。这是实践对理论创新的需要已经被预见到,理论创新真正发生是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过程中。然而,解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问题,在“酝酿”阶段发展到在认识上有突出表现,不是偶然的,它对理论创新的主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要有达成实践目标的强烈要求。对实现“两个全面”新实践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需求,内化为自身的强烈需求,产生了创造新知识的冲动。其次,面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并在实践中寻求现实条件以支持解决问题;最后,有理论基础,抓住问题的根本并对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升华;同时在理论的探索过程中,把握住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两个全面”的实践中,在理论的创新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即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21]中国人民进行“两个全面”目标的建设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需要进行理论创新进而武装头脑,并在千百万行动中转化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力量。

第三,突破理论指导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关键节点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中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重大政治判断?因为代表人民,代表整体社会发展利益。这些是我党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指导发展,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关键。当已有的理论指导实践遭遇损失并面临危机,正确的重大政治判断能够提供方向并积聚起变革的力量,导向创新并形成创新的理论成果。

首先,理论的创新不是指对已有理论的简单否定。在新的实践延续时,要求吸收和承继已有理论的合理形式和成份。在新的实践中建构新理论,需要回归已有知识并再认识,以新的实践方式理解和诠释曾经的真理,至于是否合理以实践结果来评判。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续,是以未有过的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新要求进行的实践,理论的创新相伴随行,怎么做?怎么指导当下的实践进程?坚持已有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更大视野回归已有知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继续同当下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认识革命。

其次,突破理论指导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关键节点。现当下,“两个全面”实践进程中,遇到的国内外困难很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持续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又继续了以中国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进行引领的态势,以现代化事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满足了国内期待和国外关切。这一政治判断是继续正确的表现,也在提供方向的同时已经在汇聚起建设的力量。相关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利益方依据战略规划方针政策迅速行动起来,成为突破困难和关键节点的现实力量。在这一走势上,突破与实际相冲突的理论范式,进行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理论有一个创新的过程。新征程上,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保持理论创新的敏锐意识,回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把握理论探索的原则和方法,突破理论指导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关键节点。

(作者简介: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杜建芳。 )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正确党史观融入高职医学生思政课程和专业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和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新时代‘党建创新+平台应用’的建构路径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21SJGL999、2021-DJXM-020)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