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多区叠加优势下黄河精神融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新格局研究

2022-01-18 10:16:2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北倚黄河的地理与人文内涵又占据着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多区叠加优势下,应重新审视如何更好的将黄河精神融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新格局。

伴随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经开区块的落地,郑州城市群“六区叠加”(河南自贸区、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经开综保区)的战略优势在中原大地上光彩夺目。北倚黄河的地理与人文内涵又占据着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多区叠加优势下,应重新审视如何更好的将黄河精神融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新格局。

一、绿色生态背景下黄河文化图腾与精神华章再认识

(一)黄河文明风采保护的新挑战

黄河流域的地质地理现象与世界屋脊的造山运动紧密联系,因为她发源于雪域高原,携带着4800米高度的位能与清净无染的雪水蜿蜒流过黄土高原,包容着融入河水的黄土,无怨无悔的冲积出黄淮平原,最终向北拐了个小弯流入渤海,这种包容一切、日夜奔流、自强不息的体力与耐力正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基因融合与传承得以繁衍的肉身基础。

虽然黄河带给我们所需的水源与安身立命的土地,但4800米的垂直高差与5464米长度的广泛流域所涵盖的变量错综复杂,因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比较脆弱的,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这些现象,并逆来顺受,采取了“和”的文明史观,我们与天地和也与万物和,所以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绵延至今没有间断,如今不仅要“存大同”,还要“求小异”,黄河文明的传统风采在保护与创新之间面临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既需要携手合作、协同发展,还要突出地方甚至是个体的特色。

(二)黄河文化图腾的辐射与利用

中华民族图腾龙的由来在古代典籍的描述中是源于黄帝一统中原后博采各部图腾之特长确定的,其最终造像是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构成了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龙”。从而为了将来的和平相处奠定了共识基础,后经历代沿续,糅杂进艺术美学的创作,“龙”的形象与内涵越加丰富,成为举世无双的标志。

龙图腾虽然是想象中的神物,但从其诞生之初就注入了“和谐”的共识,说明我们的祖先只是想在天地间坚韧地活着,日久天长,我们成为“黄”种人,成为“龙”的传人。带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与信念,我们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辐射出自身的光与热,在和世界文化融合与交流过程中,我们利用母亲河引领方向。

(三)黄河精神典范的影响与对话

黄河流域西起雪域高原,北达内蒙古南缘,向东冲积出黄淮平原后入海,不仅具有地质地貌的硬件载体,还通过丝路滋养了中原文化与西北民族的基因大融合。刚开始的丝路只是单纯为市场化经商开辟的物流与人流通道,后来依附其上的各类想法与理念逐渐萌芽成长,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散发着皎洁的光芒,串起这条珍珠项链的连线就是“黄河精神”。这些在丝路历史上不曾留名的多如天上繁星的普通百姓,是一个个黄河精神的音符,在历史长河里谱出不朽的华章。

如今,“一带一路”成为我们承继先人们丝路精神遗产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在线上线下创新科技的运用下,各类实质物件的移动越来越高效,电子传输无秒差,重新弹奏丝路精神的乐章让我们更能体会千年丝路积淀在黄河血脉里等待迸发的能量。我们要将“和”文化借由丝路的重启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运用智慧与仁爱胸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平对话,从对话交流中发现新意,拓展视野,激荡出提升幸福指数的火花。

二、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应体现两山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按上中下游系统施治黄河流域安全韧性生态带

将近五千米的高差与六千米蜿蜒各类地形地貌的长度,出现了各级尺度的气象气候,加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统一施治黄河流域的生态带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实现,粗略的划分可以按上中下游做个区隔便于着手齐步走。

长期以来,我们总想着“人定胜天”,采取以邻为壑的手段试图将自己的微观小世界做成宜居天堂,殊不知我们以为黄河带走的垃圾、污染正以另一种雾霾、酸雨、乃至PM2.5的形式又从空气中或地下水让我们吸收进体内,验证了“能量不灭”的真理,因此,我们现在分区治理黄河应该先达成“人也是生态的一份子”的共识,并以生态安全+人文安全为阶段性和终极性目标,力求达到生态带韧性且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境地。

(二)协同治水优化产业布局补齐短板加强污染防治

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说明水的物理特性是“水往低处流”,既然是“河”,那就离不开“水”,一条没有水的河是没有灵魂的,更何况是承载如此厚重意涵的母亲河——黄河。

早期治水是为了“排水”,随着气候暖化与工农业用水激增,治水成了“截水”,一旦中上游筑堤坝引水截水,中下游地区的地面水利用总量将急剧下降,不得不转而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污染、地层下陷、地表土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出现。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快步推进,自来水管网铺设大幅增加,民生用水质量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执行的做法,都对黄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治水必须全流域协同,按存量进行模拟计算,在考虑各个类别用水需求后,做出“配额”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看似单一的“治水”,实质上牵一发动全身,先决条件是做好产业优化布局的前期统计工作,挑出需要强化污染防治的主体,以辅助或开罚的手段矫正其以邻为壑想法的短板,进而预先规划后来者的用水资格。虽然看似工作量巨大,所幸依托大数据、超级计算机、云计算等功能,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这些资料搜集与统计,到时候代入黄河水量模型+公式,就能够化繁为简,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上中下游各区所需水量,做到再也不会有“抢水、截水、排废水”的恶性事件发生。

(三)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城镇安全防护

黄河出邙山后由于泥沙沉积速度快于流量速度,日积月累形成地上悬河的特殊现象,也是黄河泛滥的主要行水行沙区,翻阅古籍可以得出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原大地治河史,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加以利用,或是降低黄河泛滥的损失,上千年的治河经验总结出筑堤坝或束水冲沙两种观点,无论如何,高筑堤坝是在与老天爷对赌洪水泛滥的概率计算后所做出的最经济的理性选择,以至于出现叠了六座城的开封市“城摞城”奇迹。

风和日丽的时候,堤坝内的黄河滩涂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或玉米地景象,感觉母亲河恰如其名,柔顺温良,反之,一旦上游出现洪峰或我省沿黄两岸集中降下数日大暴雨,可能导致河南、山东境内河道堤坝溃堤,到时候滔天洪水将无情的摧毁、浸泡土地及其地上固着物或庄稼,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这些血泪斑斑的记载不绝于史,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21年7月20日郑州因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并倒灌地铁五号线,造成14名地铁乘客遇难的不幸事件,其余延伸到新乡、鹤壁、安阳等地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以及灾后重建经费,都不是小数目。

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密集,破坏力度的叠加风险越来越大,在维护生态和谐的理念指导下,一定要给黄河的行水区留下缓冲空间,这就是“生态湿地”的作用,让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在人工堤坝的四周延伸出天然的防护网,平日里可以结合农家乐规划郊区休闲游或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恶性气象灾害发生时作为泄洪区或疏洪道,亦即老百姓所说的“做人要留有余地”,才能凸显出特殊时间节点对广大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做出损失最少的最佳安全防护。

三、彰显特色建设保护黄河文化与文明传承弘扬

(一)整体构建黄河文化系统展示与弘扬体系

汉字记载与抒发的黄河魂散见各式史料与文学作品,身为华夏民族的子民,我们是通过一脉相传的汉字体系来感受黄河、传扬黄河,足见抽象的汉字符号对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覆盖范围之广,影响思维逻辑之深,这是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格。

在步入21世纪即将届满四分之一年份的今天环顾四方,在与其他文明的进一步探索与融合中,我们发现“图像”是最直观、最能表达情感的符号,但似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录与生活体验中比较缺少这个部分,黄河中下游除了万里长城、寺庙宫殿等有形建筑物外,数量最多的就是各类石碑,上面也是使用抽象的汉字做描述与记录,后来者只能在阅读文字内容时各自发挥想象力去穿越、去感受。虽然黄河中上游借由丝路异族文化吸收融合的契机留下许多石窟壁画或石刻造像,但刻凿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在大庭广众下公开宣扬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在视觉当道的氛围下,我们在整体构建黄河文化展示时,除了继续保有文字描述的想象力内涵,还要去芜存菁,开发与创造黄河的影像、图标,让所有地球人都能“看图说故事”,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弘扬黄河文化。

(二)结合与传承各片区历史文化特色与重塑

一条五千多公里长的黄河沿着地理面貌串起不同地块及其上赖以生存的民族和流动人口,所谓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日子久了,群居的人类社会自然衍生出许多文化符号与内涵,于是深具特色的文化片区如同春天艳阳下的野花一簇簇盛开绽放,哪怕隔一座小山或一条小河,两个聚落的文化特色也会有细致的差别,所以,我们无须追求整齐划一的几何构图与模具复刻版,在传承黄河图腾的影像时,应以更开阔的心胸去接纳各个海拔高度、各个地貌特征所生长起来的文化特色,毫无偏见的加以发扬光大。

(三)完善低碳交通廊道以支撑生态文明战略

生态廊道是黄河流路与沿黄居民生活生存空间的缓冲,也是城镇化建设时必须给生态环境预留的余地。山清水秀时,是我们方便亲临、亲近母亲河的路径,除了自驾可以抵达之外,也要考虑大众运输工具的班次与站点,作为户外教学安排进社区大学、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以及志愿者培训等科普大讲堂计划,让现代人有机会亲临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真实感受黄河生态之美;若遇雨骤风狂的恶劣天气,这些生态廊道就可以成为泄洪区协助快速排水,这才是我们与母亲河之间维持动态和谐的妙法。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富”除了物质财富,也扩围到了知识产权等精神财富;这个“路”除了以新材料、新技术建造的各种道路之外,还要延伸至电子、虚拟网路,甚至是思想流路,一切有形+无形的“通路”都是以绿色低碳的关爱为圆心、为起点,大家共同发出善念与实践善行就是最好的绿色环保,唯有内外两条腿走路,齐头并进,才能支撑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与圆满达成。

结语:

我们曾自豪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且经久不衰,但从黄河的视角来看犹如一弹指刹那般短促,我们的祖先诞生于黄河流域,成长于中原大地,繁衍于四大洋五大洲,我们因为黄土高原的风沙染黄了皮肤,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很早就体会到“和谐”的重要性,并为此创造出举世无双的“龙”图腾作为精神凝聚的标识。我们与黄河相依相伴,时而感受祂的温暖,时而恐惧祂的残暴,当下到了重新认识地球、重新反省生活之际,切勿舍近求远,应该静下心来细细聆听黄河母亲河发出的呐喊与嘱托,从中撷取天地智慧,删繁就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完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细部工作,重塑黄河的气宇轩昂。这是21世纪黄河子民脚踏实地又立意高远的新格局,从我做起,为生态文明战略建设,为地球更美好的明天尽一份心力。(李佳勋: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导、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研究”(2021ZT46)的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新乡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2021—026)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