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基本原则遵循

2020-11-26 11:27:50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对于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信念力量和民族自信,并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实现信息目的性、大众化传播。

随着我国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逐步成熟的5G技术正在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相互融合,信海量信息以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在大众中高频率传播。网络成为各种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文化更新转型日益加速。红色文化亦不例外,其传播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日益趋向多元化、多维度传播。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文化,在人们的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对于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信念力量和民族自信,并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实现信息目的性、大众化传播。

一、在价值导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是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即社会主义方向性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所有参与主体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党性是红色文化的天然属性。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导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红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的引领作用。

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门户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开放性、传播行为互动性、传播时间即时性以及传播内容无限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使传播主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各种体制限制,呈现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并影响着整个媒介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系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很多国家在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也使其不得不面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博弈和竞争、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碰撞与冲击。面对广泛而复杂的传播环境、现实社会多元文化的普遍性竞争以及网络行为虚拟化等挑战,向社会大众尤其青年一代传播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国家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一是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守好舆论阵地。在媒介融合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传播环境的自由开放性为广大受众多途径地选择和接收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给新媒体平台生产、选择、评判、传播各种个性化的信息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这也使得传统大众媒体不再拥有对话题导向、议题设置的绝对垄断权。高度自由、开放的新媒体环境对媒体“把关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守好舆论阵地,就要高度重视各种新媒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强化新闻传播中的党性原则,尤其是担负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责任的主流媒体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是强化媒体从业者责任意识,加强网络媒体管理。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电视节目、手机报等多种方式,面向广大民众传播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各类新闻传播平台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和担当。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下,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互联网新闻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原生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把关人”机制,明确互联网新闻信息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规范,增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安全意识、政治意识、阵地意识,用严格、细化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推动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保障。

二、在优化传播环境中坚持统一协调的系统性原则

只有在运行规范、风清气正的传播环境中,红色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良好预期,就需要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环境,掌握传播规律,深入认识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环境的系统性特点,在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环境中重视传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

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介间相互交叉、媒介边界逐渐淡化的新闻传播现象,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动态发展的系统化过程。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媒介融合正在形成一个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生态链条。各种媒介在功能一体化目标下进行频繁、深度的有机整合,并融合形态体现在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以及管理融合等多方面。这些融合形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边界,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社会话语重组的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还需要认识到,现阶段媒体融合还不够成熟,其带来的信息爆炸性增长以及获取、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媒体平台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作用,而且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信息平台以其广泛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参与的优势在扩大信息受众的同时,也在很多时候忽视了信息内容的质量和品位,影响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

要使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在系统性原则指导下优化传播环境,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使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环境各环节、各要素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合力提升传播效果。

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相关主管部门、社会各自对于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新闻传播行为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担负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有关从业人员准入、奖惩、考评、退出等劳动人事制度以及教育培训机制。

二是要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主导建立从业人员统一地管理信息系统、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地方各级网信办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属地从业人员的相关管理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数据和信息。坚持以法治网,对于违法和犯罪的信息传播行为,要依法处理,追究责任。

三是要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功用。建立举报制度,畅通社会公众监督举报的渠道,使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在创新传播策略方面坚持整体性原则

   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种媒介因素相互交融,共同构造出一个既反映现实世界又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拟态环境。针对新媒体的开放性、聚众性和平等性,需要以整体发展观或整体性发展思想为指导,从整体性视角来把握、分析、解决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创新传播策略。

   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介依凭独有的资源和授权通过独有平台发布信息,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元信息平台相互融合,文化边界逐渐模糊,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可以在由互联网形成的虚拟拟态环境中交流、互动,吸引受众人群,人们可以仅因价值观相同而聚集在一起。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信息的流动与传输,还是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制作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红色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受其影响。而且,媒介融合对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着红色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还深刻改变着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中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

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意味着海量红色文化信息内容的传播成为可能,也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储存空间和无限增值空间。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改变了用户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不断激发用户参与信息传播与制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传播量的剧增、传播主体结构的变化以及受众主动参与度的提升,极大影响了整个红色文化的信息传播结构体系。这既是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西方一些国家的“网络文化垄断主义”,不仅要营造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环境,还要做好应对外来文化侵略的准备,两者不可偏废。

互联网时代,要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受众,就要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模式和传播策略。

具体而言,一是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传播红色文化的强大合力。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多以政府经费拨款为主,有限的经费一直制约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了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将线上线下的社会各界相关教育主体、市场主体纳入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范围,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也可以相应地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鼓励企业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塑造红色文化品牌。

二是要与时俱进,实现红色文化多维度传播。红色微博、红色文化公众号、红色微课、党建系统APP、电子报刊等形式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能够使红色文化的信息资源以更详尽、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面向大众传播,其强大的共享性扩大了传播的信息量和受众的范围。实时流媒体视频平台是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形式——网络直播既有在线实时互动特点,又有支持下载便于反复学习的优势。在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中引入网络直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和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受众在分享与交流中学习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

三是要重视红色文化的多层次传播。在新媒体平台的红色文化网络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将红色文化与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相结合,及时完善、充实、发展红色文化,多层面地展现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的作用,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郑琼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