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近些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来看,系统性腐败的特征突出。防治系统性腐败问题任重道远、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着重抓、着力查,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清除系统性腐败风险隐患。” 从近些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来看,系统性腐败的特征突出。防治系统性腐败问题任重道远、至关重要。
一、系统性腐败的内涵与特征
系统性腐败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系统或组织内,腐败行为呈现出广泛、深入且具有关联性的特征,涉及多个环节、多个层面的人员,形成了一种较为错综复杂的腐败行为。它不仅仅是个别人员的违规行为,而是某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漏洞、权力滥用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导致腐败现象在系统内蔓延和滋生。
系统性腐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广泛性。某些系统性腐败案件涉及系统内多个部门、岗位和人员,腐败行为覆盖范围广,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二是关联性。系统内不同环节、不同人员之间的腐败行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复杂的腐败网络。例如,在一些工程建设领域,从项目审批、招投标、施工到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相关人员相互勾结、谋取私利的情况。三是隐蔽性。由于涉及多个方面的利益勾结,系统性腐败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相关人员会通过各种手段掩盖腐败行为,如采用复杂的交易结构、虚假的合同文件等。
二、系统性腐败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漏洞与缺陷
一是权力配置不合理。一些系统中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使得少数人能够凭借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进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虽然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打折扣的情况,导致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外部监督渠道不畅,使得腐败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二)利益驱动与道德缺失
一是利益驱动。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人受利益驱使,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通过腐败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二是道德缺失。部分人员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腐败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将腐败视为一种“潜规则”。
(三)文化环境与社会风气影响
一是不良文化影响。环顾当下部分地区与部门,“关系文化”“圈子文化” 等畸形观念大行其道。在这种环境里,人脉网络似乎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尺,遇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遵循既定的规则与制度,而是寻思着能否通过熟人 “牵线搭桥”、凭借自己身处的某个 “圈子” 来打通关节。比如在项目招标环节,本应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竞技场,可有些企业却热衷于拉拢关系,找熟人打招呼、托圈子里有影响力的人物递条子,试图用这种人情往来的方式排挤掉真正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将原本公正的商业机会变成了一场靠关系定输赢的暗箱操作。长此以往,这种 “关系至上” 的不良文化肆意蔓延,使得规章制度沦为一纸空文,为腐败行为提供了肥沃且隐蔽的滋生土壤,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恃无恐地践踏公平正义。二是社会风气浮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人被裹挟进了急功近利的漩涡。眼见到处都是一夜暴富、迅速成名的所谓 “成功案例”,再加上媒体铺天盖地渲染的物质享受,豪车、豪宅、奢侈品成为了众人追逐的目标,一些心态失衡之人便开始动摇。他们不再愿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拼搏奋斗,反而滋生出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抄近道、走捷径来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危险想法。这些乱象无一不是浮躁社会风气下催生的恶果,不仅腐蚀了个人的灵魂,更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让腐败的阴霾悄然笼罩在各个角落。
(四)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
一是选拔标准不科学。深入观察一些系统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实际操作,便能清晰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乱象。一方面,“重关系、轻能力” 的歪风邪气盛行。部分决策者在权衡候选人时,目光不是聚焦于个人所具备的专业素养、领导才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被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网所左右。他们热衷于打听谁和上级领导沾亲带故,谁在单位内部有强硬的人脉后台,仿佛这些裙带联系才是决定干部能否上位的关键因素。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被无情埋没,只能在基层岗位上徒叹奈何;而一些靠着关系上位的人,由于自身能力匮乏,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往往束手无策,不仅无法推动事业前进,反而频繁制造阻碍。另一方面,“重业绩、轻品德” 的错误导向同样贻害无穷。不可否认,工作业绩是衡量干部的重要维度之一,但倘若将其凌驾于品德之上,那便是舍本逐末。有些干部为了追求亮眼的业绩数字,不惜采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手段,牺牲单位的长远利益与公众的信任。即便他们在短期内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品行不端,缺乏基本的诚信、正直与担当。一旦这些人凭借所谓的 “业绩” 跻身领导岗位,他们手中的权力便极有可能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违规操作,为系统性腐败埋下了一颗颗危险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组织的公信力与发展根基。 二是任用程序不规范。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流程中,暗箱操作与违规提拔等恶劣现象时有发生,仿若一道道深深的裂痕,无情地破坏着系统内的政治生态。在一些关键环节,诸如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本应公开透明的步骤,却被少数别有用心之人捂得严严实实。他们私下里拉帮结派,提前串通一气,为自己心仪的人选 “量身定制” 考核标准,确保其能够顺利通关。
三、系统性腐败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
一是优化权力配置。合理划分权力,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权力边界,加强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二是完善制度体系。针对系统内存在的制度漏洞,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系统内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拓宽外部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等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三是推进信息公开。加大系统内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腐败行为的生存空间。
(三)加强思想教育与道德建设
一是开展廉政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活动,提高系统内人员的廉洁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系统内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三是营造廉洁文化氛围。积极培育和弘扬廉洁文化,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
(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清正廉洁的干部。二是规范选拔任用程序。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和程序办事,加强对选拔任用过程的监督,确保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对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考核,对有腐败问题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
(作者 叶春涛 系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关系与实践路径研究”(23BDJ1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