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生态文明在休闲旅游发展中潜力巨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自然和人文资源标识性强,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文旅融合大有文章可作。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不仅是一项破解中国“北缺南丰”水资源问题的世纪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作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全面通水以来,已走过十年辉煌历程。
实事上,中线工程不仅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而且在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带动沿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成长。对此,早在2012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协同当时的国家旅游局、文化部公布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纲要预见性地提出在“文化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规划”融为一体的大背景下,依托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穿黄工程、团城湖等工程景观,融合周边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将工程景观与文化产业、旅游资源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工程蕴含的景观价值和科技内涵。
“兴文化工程”是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路径。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旅资源整合”,围绕中华文化IP,“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的精品线路”的文旅新举措,大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文化工程。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强大实力的生动体现。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水源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协同景观廊道,促进旅游产品新业态
水生态文明在休闲旅游发展中潜力巨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自然和人文资源标识性强,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文旅融合大有文章可作。适宜开发水利科普、生态体验、文化探索等特色旅游产品。
一方面,在确保水质和工程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丹江口大坝、引江济汉及兴隆枢纽工程、陶岔渠首、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焦作城区段、穿漳工程、洺河渡槽、滹沱河倒虹吸、漕河渡槽、团城湖、曹庄泵站及王庆坨水库等12处节点工程可以作为自然景观节点来打造。例如,焦作渠段的穿黄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可以围绕其打造观景平台和科技馆,展现工程的技术原理和施工难度,成为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流经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库区和沿线富集了荆楚、汉魏、商周、燕赵、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其中世界遗产12处,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的28%;5A级景区16处,占全国的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占全国总数的20%。充分挖掘整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合理保护和开发很有必要。例如,开辟以“南水北调”为主题的南水北调文旅线路,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水利科普游学线路,以“产业发展” 为主题的产业振兴研学线路和以“党性锻炼”为主题的红色教育线路。
二、依托区位优势,推动省市融合新发展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和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旅游融合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这就需要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周边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12个特色旅游圈,通过生态带建设和现有的交通网络将各旅游圈串联形成中线旅游带,在统一品牌下开展区域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一是可以成立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区域沿线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重点围绕旅游业务培训、信息服务共享、精品线路整合、客源市场互送等领域进行合作。二是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包括河南省温县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郑州黄河博物馆、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口大坝等重要节点。三是打造文化与生态旅游品牌,依托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的生态保护核心区资源,创建丹江湖生态文化旅游圈、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生态旅游品牌。
总之,重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这一纽带,推动中线工程五省(直辖市)、十三省辖市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南水北调,深入体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的壮美景观,品味其中的历史韵味,从而形成一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旅游精品路线。提高沿线城市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沿线城市旅游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旅游业共同繁荣和发展。
三、赋能数字科技,引领文旅融合新前沿
目前,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版在科学精准调度和管理工程的业务场景中发挥了实效,并入选水利部评选的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同样,数字科技也能够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智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打造沉浸式数字文旅体验空间,提供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目前以5G通讯、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为主的数字科技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区域文化旅游的呈现力和体验感,注入文化新活力。
一方面,通过数字科技丰富旅游服务配套供给,实现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景点介绍、导览、咨询等基础功能,并建设智慧健身、生态科普、文化科普等体验场景,对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虚拟交互展示开发,利用数字科技改造传统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形式、社会形态,在利用中保护,实现文旅融合活态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线上云游及新媒体运营手段,借助南水北调方志馆等实体,开展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展现中线工程之美,通过AR技术再现中线工程及沿线城市风貌,培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数字太极”、“数字黄河”等系列优秀文创作品,“活化”使用文化遗产,述说动人的历史故事,增加游客对文化的亲近感,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挖掘和表达文化内涵,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诸多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四、结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我国水利建设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应继续科学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同时,在河南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大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此时此刻,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纪念为契机,开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鲁延召,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