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省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当前正处于国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即从“太极拳文化标识”(“太极IP”)向“新质发展引擎”的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重点指出,健全适应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河南太极拳文化底蕴深厚,但其产业发展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产业链不完整、附加值低、市场推广不足等挑战。河南省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当前正处于国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即从“太极拳文化标识”(“太极IP”)向“新质发展引擎”的转变。此转型意在深度整合太极拳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方面,旨在培育并激发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期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将太极拳打造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国的新质引擎,全面促进和提振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荣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标志。此殊荣不仅凸显了太极拳的文化独特性,亦标志着其全球影响力及显赫地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此重大成就无疑为太极拳的全球传播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省通过精心部署并实施了一些列高规格赛事,包括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公开赛以及焦作市太极拳交流赛等。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也极大提升了太极拳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了稳固基石。
河南省对太极拳品牌的塑造与推广给予了高度重视。2014年前后投资高达13亿,打造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太极文化主题场馆集群--焦作市太极体育中心,并制定了太极拳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焦作市太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太极拳发展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同时,2023年颁布了《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加强顶层设计和法制建设。在此基础上,国内首个2023年“太极拳”省级重点学科成功获批,构建了“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文化旅游融合品牌,树立了“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城市名片。这些措施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活力,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步入新时代,河南省太极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与产业间的高效融合,旨在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现代转型,并构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
在科技创新层面,探索太极拳传承新范式。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的引领与扶持下,焦作市政府、温县政府携手河南理工大学,共筑国内首屈一指的太极拳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数字化大屏交互展示、个人沉浸式VR交互、太极拳动作数字化采集、以及太极拳虚拟仿真软件系统,构建了太极拳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平台,集人文理论知识传授、标准招式互动展示、VR互动教学、招式练习与考核等功能融为一体。此外,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实验室已与中科院心理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持续推动太极拳研究学术社群的发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百度智能云联合推出的“太极拳一张图”,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以贴近公众的传播方式激活非遗保护传承,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在线互联与数字资产的社会共享,增强了河南省非遗资源的保护、宣传与推广的数字化效能,为河南塑造数字化非遗形象提供助力。郑州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智能化联合研究团队研发的“AI太极”产品,运用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太极拳动作的多维度精确评估与高度沉浸式训练,开发了便携式智能装备能辅助学员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习练太极拳、校正动作、发力与节奏,有效预防训练伤害。
在太极拳产业融合层面,搭建多元化传播平台。河南省在产业融合实践中,将太极拳与多领域跨界合作,促进了跨产业的协同发展。一是太极拳与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魂,催生《太极传奇》、《中华太极拳》、《印象·太极》等文艺佳作,加速太极拳祖祠祖林、杨露禅学拳处等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建立了太极拳主题博物馆,铸就太极拳文化IP新标杆。二是太极拳与旅游的蓬勃共生,立足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云台山-嵩山”联动、“陈家沟-云台山”“陈家沟-少林寺”“太极拳-少林拳”联手,实施“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升级为省级重大战略,不断创新太极拳研学、体验、演艺等旅游产品,推出“探秘功夫源地”国际旅游线路,打造陈家沟太极产业新城、温县黄河生态与太极文化融合新区等重大工程,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亮点。三是太极拳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秉持“以教兴拳,以拳促教”理念,建立河南太极拳学院等教育机构,至2023年,焦作市已拥有30余家规模以上拳馆学校,40余个协会组织,年培训全球学院近万人次,500多名焦作太极拳师在全球范围内开设或加盟太极武术馆超过640家,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太极拳武校集群,有力促进了太极拳教育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太极拳与康养的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推出一系列以太极拳为核心的保健、医疗、康养、休闲产品,建成太极拳文化国际旅游养生基地等多个康养项目,逐步构建起综合康养服务体系,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在太极拳文化产业复杂而深远的转型过程中,河南省展现出了独特的洞察力与坚实的执行力,逐步累积起一系列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也为其他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首先,河南省在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征途中,精准地拿捏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文化本质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然而,仅仅维持原状并不足以让太极拳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因此,守正创新至关重要,河南省应该在坚守太极拳文化核心的同时,巧妙地融合现代审美观念与创新思维,使得太极拳文化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满足当代人的文化追求与审美偏好。这一策略不仅保留了太极拳的文化底蕴,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河南省在促进太极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效能。政府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为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同时,政府还通过资金扶持与优惠政策,为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宽松有利的环境。而市场则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创新的产品研发与营销策略,加速了太极拳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与创造力。这种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发展模式,为太极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河南省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太极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与技术手段,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及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技术手段,河南省不仅提升了太极拳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也为太极拳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速了太极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太极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是当务之急。太极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任重而道远,亟需在《焦作市太极拳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河南省乃至中国太极拳产业发展规划,以呼应《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为太极拳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建立健全的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产业发展有序进行。“预则立”,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亦是如此。在太极拳产业发展中,设计太极拳产业链,通过做强做大各个产业链,树立太极拳产业品牌,打造一流太极拳相关产品,提升太极拳产业附加值,增强太极拳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为太极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奠定基础。
强化创新驱动,通过鼓励太极拳的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开发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太极拳产业发展,品牌先行,创新是核心和关键。在人工智能时代,太极拳产业与科技融合,创新太极拳技术及产品,为太极拳注入科技元素。另外,通过太极拳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太极拳产业内生动力,开发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太极拳产品,推动太极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大对太极拳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利用高校和民间丰富的太极拳人才资源,整合校内外相关领域知名教授专家、青年学者和民间拳师,培育青年高端人才,拥有众多太极拳名师名家,可以为太极拳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为太极拳的产业化、数字化、时尚化、生活化和年轻化发展奠定基础。学校通过开设太极拳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太极拳人才,为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太极拳源于河南,属于世界,它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医疗价值闻名世界,加强与国际太极拳组织的交流十分中国。河南应该发挥中原地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强与外国太极拳社团、研究机构、医院等的深入交流,深度合作,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的太极拳力量。
以IP打造为核心,推动河南太极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链延伸与融合为支撑,以市场推广与国际合作为动力,以政策支持与保障为保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提升品牌,才能真正将太极拳文化产业打造成河南省乃至中国的新质引擎。基于以上措施,河南太极拳文化产业必将实现转型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最终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质引擎。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杰出青年项目(SKJQ2021-01)、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支撑计划(232102320171)、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21BTY005)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BTY0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邱辉,女,副教授,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太极拳传播与创新;吕云龙,男,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太极拳传播学;河南广播电视台 记者 赵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