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2024-08-15 17:34:2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是指引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但生产力的发展从不是孤立的,它绝不是纯粹的人与自然交往的只具有客观属性的关系,它是以人类思维为其发展空间而具有主观属性。因此,对生产力的考察就不能仅仅从劳动资料单一角度,以人为载体、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一重要系统的文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创新土壤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要素与其所处社会系统相互聚合匹配的结果。因此,先进生产力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需要寻找合适的落脚点,它往往在适宜的文化环境中迸发出蓬勃的力量。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与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18世纪以来,我们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时代走向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技术的智能时代。纵观四次工业革命,实际上背后都伴随着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中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从意大利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地理迁徙背后,实际上是创新能力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这一系列的变迁都伴随着思想观念的革新与飞跃。其总体规律是,宽松的文化环境,创新的文化氛围,先进的人才管理体制,会极大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美国硅谷为例,其之所以能持续创新,不仅仅在于气候、制度等因素,更在于其形成的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多元开放和拒绝平庸的独特文化氛围。深圳之所以能从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涌现出华为、腾讯等一大批代表科技前沿的企业,关键在于深圳形成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历史规律揭示,科技进步、时代跃迁与新经济理论的孕育,无不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文化繁荣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培育创新文化”、要“坚定创新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文化建设,繁荣文化增强经济活力,从而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文化塑造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中劳动资料具有决定性作用,劳动者是最活跃因素。以创新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与核心要素。而文化饱含着价值判断、社会舆论的导向,它通过对人的重新塑造,对劳动者的积极性起到鼓励或限制的作用。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质的劳动者群体,这些劳动者凭借其独特的素质和能力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格局。

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具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质的功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掌握者,更是具备多元化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资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文化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个体拓宽视野、激发潜能,从而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对个体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劳动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科技挑战。通过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塑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圈,为科学研究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跨界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备多元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整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资源和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让人才更好地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三、文化提升了新质生产力中科技成果普惠性

文化需求推动了科技创新。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文化需求历来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催化剂。例如网络游戏领域对前沿科技的需求从提升虚拟现实(VR)、增强交互性(AR)、实现个性化(智能NPC)与定制化、到推动云游戏发展以及加强社交与互动体验等,消费需求不断推进数字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实际上,前沿科技的市场化运用常常从文化消费中寻找突破口,文化消费与需求又加速了数字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两者相得益彰。这不仅在网络游戏领域,在影像、音乐、文旅、数字艺术品等文化领域都存在。

文化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文化创新,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易于被公众接受和使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转化不仅有助于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还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例如,在医疗领域,通过文化创新将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为健康科普知识、医疗健康APP等文化产品,使公众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医疗信息和服务。

文化普及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通过教育、传媒等渠道,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融入文化产品中,使公众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和启迪。科普类图书、电视节目、网络课程等文化产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科技成果的普惠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化交流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国际传播。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普惠。2024年成立的P4中英精准医疗(北京)创新中心,该中心将持续推动中英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精准医疗领域的协同创新。该合作虽然直接聚焦于科技,但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合作基础。通过文化交流,中英双方增进了彼此对科研体系、价值观念和科研伦理的理解,为科技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当文化通过“人”这一媒介与生产力发展相融合,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承载着民族特质和禀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这种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马铮,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研究员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242400411170)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