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理论传播要针对性选择传播载体、多种载体协同推进,从而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重视理论创新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党的理论传播必须践行群众路线、联系实际问题,不断增强理论传播话语体系与现实工作生活的融合度。党的理论传播要针对性选择传播载体、多种载体协同推进,从而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党的理论传播要想实现范围与效果的最大化,必须通过话语的转换、实现理论传播话语的通俗化大众化,让理论宣传更有感染力与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传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理论创新史,也是一部党将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普及到人民群众的传播史。总结党的创新理论有效传播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提升新时代理论传播的效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从历史经验来看,党的理论传播必须践行群众路线、联系实际问题,不断增强理论传播话语体系与现实工作生活的融合度。
理论传播不能脱离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要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将理论传播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革命早期,恽代英同志曾经批评过部分同志每每只知道根据书本理论,不留心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并指出部分宣传工作者不顾乡村风俗习惯,每以态度、言语等细故,惹起农民的反感;不顾农民的心理,专好说些打破迷信、改革礼俗的逆耳之言;不顾农民的兴趣与知识程度,说些宽泛的大事儿或枯燥的理论,等等。恽代英同志强调指出宣传工作必须“详细而切实地研究农民真正的痛苦与要求,以谋发现农村运动最有力的口号。”为将联系群众落到实处,党的相关刊物如《新青年》开辟了《编辑室札记》,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中国青年》也告白读者,欢迎更多关于青年工人、学徒、农民的生产生活的调查,并多次组织“到民间去”的活动。《向导》周报力争把自己办成“中国民间的喉舌”,因内容丰富且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深受群众欢迎,当时被誉为中国政治生活的“明灯”和“寒暑表”。
中央苏区时期,党在宣传路线方针政策时,尤其注意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宣传党的土地政策时候,与群众反剥削压迫、得土地翻身解放等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宣传党的“十大纲领”时,与揭露“国民党的十大罪状”结合起来,并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实践效果表明这一方法相当成功。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过去边界各县的党,太没有注意宣传工作,妄以为只要几支枪就可以打出一个天下,不知道共产党是要在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
毛泽东同志本身就是党的理论传播中联系实际的典型代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同志写出《本本主义》,就强调一切工作包括党的理论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紧紧围绕群众的现实问题。他曾指出:“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到达延安之后,他亲自撰写《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并直接站上讲台,运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建党以来成功与失败案例,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等理论与革命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党内存在的思想路线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回答革命现实问题的同时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的中高级干部中的传播。毛泽东曾指出:真马克思主义、真列宁主义,其特点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顾及时间、地点与条件,这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并在上世纪40年代特意为延安《解放日报》题写“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的题词。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唯有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理论传播才有灵魂,离开现实问题谈理论,理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单纯在理论圈里打转转,只是照本宣科地泛泛而谈,必然无法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致。对此,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现实中,诸多理论文章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乏味至极,不能吸引人,就在于离开群众现实生活与现实问题,只是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因此,理论传播过程中,必须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一定时期的背景结合,与理论传播对象的现实的工作生活结合,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结合,使传播对象充分了解党的理论对自己工作生活的直接影响,从而增强理论传播话语体系与现实工作生活的融合度,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为传播对象所理解和接受。
二
从理论传播途径和载体层面而言,党的理论传播要针对性选择传播载体、多种载体协同推进,从而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建党之初,我们党就重视理论传播载体与方法。党的“一大”就通过相关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要以日报、周报、通报、传单等形式,最大范围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新青年》第一期就指出:“宣传方法的研究,学理深入的讨论,其重要不在实际运动之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党月刊》《新青年》《前锋》等杂志为理论宣传载体,重点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理论成果。同时,又积极创办上海书店、长沙文化书社、北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不同形式的团体,收集发行相关理论著作。1925年之后党中央意识到必须进一步拓宽理论传播渠道,以及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传播载体。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们党不仅针对性地创办了《青年工人》《中国青年》《妇女声》等杂志,尤其是针对农民推出《犁头》《中国农民》《农友》,从农民的知识水平与习惯出发,运用浅显的道理与丰富的插图,配合农作物的知识专栏,将党的理论主张有效地传达给了农民群体。各级党组织也积极地以演讲会、纪念会、讨论会等多种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尤其是在大多数国民文化素质不高的背景下,共产党人重点让演讲这一面对面的理论传播方式,成为“最快、最直接、也最有感染力的政治传播载体。”卓有成效地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力促进了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
土地革命时期的古田会议,总结出开展党内教育的10种材料和18种教育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开发出不同的理论宣传与教育的方法。“办政治简报”“有组织地分配看书”“对不识字党员读书报”“小组会”“活动分子会议”等契合宣传教育对象的灵活的方式,大大扩展了理论传播的范围,提升了理论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在红四军中不仅具体化了如何散发传单、刷标语、口头宣讲等形式,还进一步提出运用文艺形式服务士兵的政治训练,开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多载体协同推进理论宣传的先河。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依然通过多种载体与途径宣传党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里程碑式的理论创新与多种载体协同传播的典型。党的理论工作者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入阐释这一文本的内容,批驳错误观念理清主要观点,并深入强调这一文本的意义以及探索具体的贯彻方式;同时紧密结合这一时期整风运动、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毛泽东著作学习运动以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扩大了宣传力。进而,重视周年纪念和友好争鸣的方式,不断延续这一理论成果的影响力,理论传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1992年改革再出发之际。党的理论创新实现飞跃式发展,在这一理论宣传贯彻过程中,海内外的媒体的呼应报道、全党集中学习南方谈话精神、党校系统开理论研讨班、拍摄播放纪录片与影视作品、开展理论研讨会等,多种载体的综合发力,改革的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普及。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实现理论传播效果最大化,是我们党理论宣传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寄语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智能时代,灵活运用多种传播方式与传统途径,不断强化理论宣传的系统性与综合性,才能实现理论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
党的理论传播要想实现范围与效果的最大化,必须通过话语的转换、实现理论传播话语的通俗化大众化,让理论宣传更有感染力与吸引力。
实现理论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要把党员干部与群众掌握理论作为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自觉程度与行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对理论的接受、掌握与转化为行动的程度,这就必然要求实现抽象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为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将抽象晦涩的理论写成《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以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共产主义理论的观点与主张。列宁也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对此,毛泽东同志则强调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党的理论传播必须能够正确、全面、系统地掌握以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党的理论传播必须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凝聚共识。因此,必须将党的理论简约化、通俗化,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播理论的核心内容。回顾党的历史,1928年6月的中共六大曾要求“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并使之通俗化。”当成一项重要任务。六届二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愈能通俗化,愈能使其理论和原则在群众日常生活和斗争中得到根本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在土地革命进程中,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就以最简约的语言传达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核心内容,让农民群众直接了解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就有好日子过。井冈山上一句“不许打老婆”,直接又具体地表达了我党尊重妇女地位的主张。改革开放时期的“摸着石头过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都是以最精炼通俗的语言传播党的理论的核心要求。回顾当年,基层宣传党的理论时直接在墙上刷标语: “谁致富谁光荣、谁贫穷谁无能”,简单粗暴,但却十分有效。笔者还记得当年宣传发展经济之时,乡村宣传队给农村群众表演的三句半的部分内容:想致富、有门路,地里多栽果木树,养鸡养鸭养肉猪,---都能致富!对!都能致富!形象地传达了当时党中央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精神。
新时代以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扣紧人生第一粒扣子”等话语,都是将严肃的政治表达形式变为具体的生活表达形式。精准扶贫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央扶贫先扶志的精神,基层干部很形象地转化为这样的顺口溜:“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这些都是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我们党理论、路线、方针的核心要求,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广大群众理解了党的理论主张。善于使用群众语言,才能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方式,才能够让理论宣传更有感染力与吸引力。(郭广平 李煜涵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