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关乎毕业生未来和社会稳定发展。目前河南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高校教育教学存在就业指导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理想,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不同层级学校间协同培养欠缺等问题。
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随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流入”的“双重挤压”,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一些重要行业比如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就业需求呈减少态势,以及许多岗位的具体要求也随着新技术应用而在持续变化中,这些客观上都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与此同时,这些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毕业生数量巨大,加之青年学生就业观的不成熟、就业本领的“恐慌”感等的影响,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日渐突出。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毕业生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大,2021年在校生人数达268.64万人,毕业生人数约70万人,初次就业率在50%左右;202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总量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7.6%。另一方面,河南作为新兴工业大省、装备制造业大省,(2020年)全省技能人才在适龄劳动人口中占比为1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表明,约60% 的毕业生在河南就业,其中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约占七成左右,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52%,就业满意度呈下降态势。上述数据表明河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本省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南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不少产业仍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用人单位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与毕业生心理预期有一定差距。在新技术、高端设备使用方面,存在“不能很好地使用”高端设备的现象,相关实用型人才短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环节,几乎都把学历作为招聘、录用相关岗位的基本衡量标准,表现出“靠学历来识别能力”;这种简单化操作也使得学历成为岗位需求者必须翻越的“硬杠杆”,也进一步强化了“学历重要”的社会印象。中小企业招聘都比较强调“吃苦耐劳”精神,看重问题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目标,要求加快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迫切需要,是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选择。
二.河南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评析
王翠兰(2020)针对河南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表明,72%的学生和教师认为学科专业与就业创业课程未有效融合; 86%的学生认为“教师中心”的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徐帅(2022)认为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及沟通能力弱,大四才设就业课程,短期内很难建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简析
张弛等(2021)认为现实中的双创教育存在功利性和被迫性,没有根植于专业教育之中,致使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创新能力等真正的核心能力被忽略。王雄伟等(2021)认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存在认识不足、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实践环境落后和师资能力欠缺等问题。彭飞霞(2018)认为双创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良好体验激活学习者创新创业潜能,其作用的发挥和发展取决于学习者的参与价值、个人能力、参与体验等内因的积极作用;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直接影响就业指导效果。徐行(2023)认为河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中存在制度虚化、认识浅层化、师资零散化、课程单一化、机制模式化等问题。
(三)专业课程与教学问题浅析
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够贴合,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程改革方面,由于教师理念等深层次原因,存在课程开发不彻底、缺乏学情分析、缺乏阶段性的使能目标、缺乏准确、及时反馈与评价;“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不高、技能等级标准要求与职业院校的实际满足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等。
(四)中职-高职-本科协同培养探析
就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式积累。然而当前河南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或职业本科之间缺乏深度联系与贯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能实现协同培养: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有限。高职教育多数停留于高职高专层次(学制2~3年),专科升本科靠“专升本”一条路,选拔方式以书面知识考试为主,英语占比大,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专业技能的考核,这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严重脱离;而且在本科接受的教学方式是讲授为主,应用很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更是缺失。层次缺失不仅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而且容易给社会造成一种错觉:职业教育是个较低层次的“差生”教育。
三.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就业市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的是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在内的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单抓就业指导或双创教育属于就事论事的应急之举,“专创融合”才是必然选择。所以不仅要对就业指导教育进行变革,更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改进,将市场所需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整个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在大学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地进行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就业的能力,并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
“专创融合”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呢?课堂上激发学生潜能,促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行动,有助于创造力培养;能力形成有赖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充分结合。例如,一个技能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逐步建构,这里用数控加工技术中的“刀补”的学习为例说明之。
正确理解和使用“刀补”指令,是初学数控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的技能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数控加工的一个关键点,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工艺分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走向主动学习的好载体。教材上通常都是把G40、G41和G42并列介绍,但面向初学者的教学,能带领学生把G41“吃透”就很不容易,如下图所示,从上到下三个试件即为某学习小组的三次试制结果,期间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经历了试加工、发现错误、寻找原因、纠正错误、再试的循环提升过程,用了12个学时(如果是传统的讲授教学的话,介绍这几个概念及其使用方法,一节课足矣);但学生受益良多(涉及知识的深度理解、心智技能及元认知的调动、个人素养的提升等),外溢效益明显。反之,如果学生没学透的话,自然就没有自信,也就谈不上职业方向感、职业认同感或就业了。
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如果没有教师的细心辅导,学生很可能浅尝辄止,甚至失去进一步学习相关技能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更是学到了积极思考、探究性学习方法,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甚至可形成适合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观、职业观进而都可能发生向好转变。这实际上体现了“关注学习者个体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主观性知识”(赵志群,2017)。
上述例子表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具体教学行动,特别是有效的评价、反馈和引导,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
教师教学行为深受教学理念影响。吴刚平(2017)认为有必要深度理解教师自我认识与自身行动的关系;何兴国、赵志群(2020)研究发现教师群体中存在“次等生”的学生认知、“理论讲解与技能演示”的教学认知、“技术工具论”的技术认知。基于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的效果”,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辅以教研、企业实践学习、技术服务、参加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培训等,在“学习+教学实践+反思”过程中持续循环、深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化解当前教育问题的基本路径。
教师的传统观念不是“说改就真的改了”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持续诊改。客观上需要学校创设鼓励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导向,比如细化教师评价标准和梯度、推动课例研究、打造一支能够胜任科学评价的督导队伍、重视教师管理者的选用与考核等。
推进“中、高、本”协同培养——“中职、高职、本科”协同培养是技能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如果再把现代学徒制考虑进来,实现高技能人才本地就业,可实现多方共赢;引导、鼓励小微企业同毕业生的对接与帮扶——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深化顶岗实习阶段的政、校、企三方合作,强化教师辅导力度,为有意愿家乡就业的学生或“特长生”本地就业铺路搭桥。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郭伟民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3JC059)
参考文献:
[1]王翠兰.新时代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质量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06):11-12.
[2]徐帅.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248-249.
[3]张弛,赵良伟,李蔚佳.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多元价值、实施困境与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1(09):50-56.
[4]王雄伟,刘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重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6):86-89+96.
[5]彭飞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潜能的唤醒——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80-88.
[6]徐行.河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2):44-45.
[7]吴刚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行动逻辑与理解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7):76-87.
[8]何兴国,赵志群.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的文化—认知性影响因素[J].职教论坛,2020(0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