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2023-12-19 13:25:11 来源:映象网

[摘要] 要实现民族复兴,建成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康庄大道,必须倍加珍惜,让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华民族进入近代之后经历了极大的苦难。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优秀的中华儿女不断探索,但是都没能改变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处于无助的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进行了理论的升华,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民族复兴,建成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康庄大道,必须倍加珍惜,让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历程,不仅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而且也指出了资本无限扩张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现代阶级与现代生产力等方面进行深刻论述,指出人是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苏俄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付诸实践,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列宁高度评价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工农群众是“战胜一切剥削和一切贫困的保障”。[2]他不排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益成果,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方法和有益形式。列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强调现代化建设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要注重把握科技的最前沿。他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领导地位,要加强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始终保持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这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有益经验。

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在革命年代,党围绕革命和建设两大主题,提出了“先革命、后建设”“边革命、边建设”的现代化路径。在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过程中,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并以苏为鉴,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得以形成。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进行了科学回答,成熟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得以最终形成。

二、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进入近代以后,遭遇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历程。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剧变,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在反复的比较和艰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最终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党诞生之后,便踩着前辈的血脚印开始了要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道路新探索。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是“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业化的作用,强调:“谁要不认识这个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谁的头脑就是混沌无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开始有意识地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并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扭转历史的航向,迈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邓小平说:“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等,深化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聚焦时代之问,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对强国建设的目标进行了科学规划,成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升华,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对其科学内涵、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等进行了理论阐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的伟大成果。理论根植于实践,并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得来的。

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正确的实践道路上破浪前行。近代以来无数次的探索,都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诞生之后,才扭转了民族的命运和历史的航向,“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实践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把航定向,指明实践的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党和人民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得出的科学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越走越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5]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离不开不竭的实践动力,也就是始终不停滞、不懈怠,勇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价值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归宿,在扎实践履党的初心使命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适性。

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幸福和人民的解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判人和试金石。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升华,是因为能够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圆梦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经过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华民族迎来伟大飞跃,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6]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鲜明的为世界谋大同的范式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实现超越,找到了一条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路,为人类实现现代了提供了新的范式,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的实践中所实现的理论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王春亮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0.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427.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