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从红旗渠的修建看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2023-12-15 16:03:0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六十多年前,河南林县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用一年五个月时间奋战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成为一代青年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缩影。

一百多年来,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的各种考验,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垮。能吃苦,成为支撑一代代青年茁壮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六十多年前,河南林县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用一年五个月时间奋战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成为一代青年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缩影。去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要不怕吃苦,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奋斗的足迹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一、当年修渠的青年展现了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也总是最能够自觉意识到时代的责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自觉意识到积极参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责任,在克服艰难困苦、千难万险中主动作为、勇挑重担,贡献了青春、建立了功勋。红旗渠的修建见证了那一代人青年不老的青春,展现了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1、十年修渠展现了青年敢于争先的时代风范。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探、设计、施工,时任林县书记的杨贵是最直接的领导者。毛主席盛赞他“治水”有一套。1954年组织上任命杨贵同志到林县当县委书记时,他才26岁,他带领县委决策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才31岁,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杨贵同志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为当代青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提供了借鉴。在十年修渠过程中,红旗渠工地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勇敢坚决、舍己救人、风格高尚、以渠为家的先进人物和典型。比如24岁舍己救人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26岁牺牲的技术员吴组太。红旗渠工地上的青年小分队,如采桑营出现了“三个小老虎”和“十二姐妹”,青年洞工段的300名青年等。十年修渠,红旗渠工地上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共涌现出98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这些优秀青年民工成为红旗渠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修成红旗渠,告诉我们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2、十年修渠展现了青年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工程艰险、石质坚硬,无人敢承担这项工程,横水公社300名青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重任,他们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抡背锤,舞圆锤,站着打,跪着敲,手震得麻木,胳膊酸疼,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他们钻研工程技术,攻克难关,创造了“主攻三角炮”,加快钻洞速度,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苦战,终于把616米的青年洞打通。这个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因为团员青年们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团的旗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团员青年的身影。青年洞的开凿,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们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这支青年队伍随后也成为红旗渠建设的技术骨干,成为林县水利建设的中坚力量。

3、十年修渠展现了青年自力更生的坚定意志。“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人工天河”。在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中,国家投资占18.68%,其余81.32%的投资全部是县、社、队三级自筹和农民劳务积累。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到“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一辈辈青年人自力更生,用青春与汗水汇成青春印记。

二、当代青年要像当年修渠的青年那样勇于担当

青年有担当,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自2019年以来,在中央党校中青班的“开学第一课”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多次谈到了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看一个领导干部,看青年是否优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

1、勇于担当,就要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建国之初的林县是安阳地区最穷的山区县,不仅很多外地干部不愿到林县工作,就连林县本土的干部也对家乡发展失去了信心。1954年,当组织任命杨贵为林县县委书记时,时任地委书记崔光华怕杨贵有情绪,还专门打电话勉励他:“战争年代你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现在又调你到条件最艰苦的山区县。希望你继续保持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在林县干出个样子来。”,杨贵同志并没有觉得来林县工作是一个受委屈的事情,反而觉得这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一个平台,他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进口左侧为一条深沟,崖壁陡峭,西是一崖壁,像“弓”形,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岩石青一块、白一块、紫一块,构成一幅丑怪险恶的画面,人称“小鬼脸”。素有“小鬼脸,顶着天,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之称,是红旗渠工程的一个艰险工段。红旗渠工地党委向共青团红旗渠委员会部署任务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你们是青年的旗手,把卢家拐隧洞开凿任务交给你们。”工地团委书记张汉良代表工地团委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开凿青年洞的重任扛在肩上。

2、勇于担当,就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并告诫我们“一定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杨贵同志到林县后,迅速展开深入调研,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林县山区建设意见书》,并于1955年全面开始实施。先后修建了淇河渠、英雄渠、天桥断渠、抗日渠、黄华水库、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就使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1958年先后在淇河、淅河、露水河上修建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1959年林县遭遇干旱,县委又大胆提出了境外引水修建红旗渠工程的动议,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开启了林县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美画卷。25岁的工程师吴组太,在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听说了林县的缺水、找水、引水事迹,毅然来到林县筹备红旗渠工程设计,作为红旗渠工地上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红旗渠工程的定线测量和许多棘手技术难题,都是吴组太亲自参与完成的,他完成了一个水利人的最高使命,却因工程事故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他的事迹影响感动了林县人民,红旗渠的胜利建成是林县人民对他的最好回应。

3、勇于担当,就要直面矛盾迎难而上。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干部必须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成多大的事业。杨贵同志在山区代表会议上讲道:“正因为山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建设。如果因为条件艰苦,就嫌弃他,抛弃他,我们怎能对得起为解放这片土地洒尽一腔热血的革命先烈?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得到成功,还要共产党的县委干什么?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纵观红旗渠修建的过程,无论是大胆提出从境外引水的设想,还是在坚硬无比的太行山腰开山凿渠的果断尝试,这都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从开始修渠,到渠修成,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修渠是好事,但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引水,人家能够同意吗?”1960年正值共和国最为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腰带,林县那么穷,为什么还能拿出那么多劳力修建红旗渠?1961年7月新乡豫北宾馆会议,杨贵甚至遭遇到被罢官的风险。杨贵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无动于衷。坐着等老天爷恩赐战胜不了灾害,修建红旗渠为的就是林县的群众,我问心无愧。有责任应该我来承担”。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迎难而上。一个二三十岁的县委书记,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样一个困难的时期,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党的领袖对青年一代发出的伟大号召,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中,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新冠疫情发生之际,90后、00后成为这次抗疫战场披坚执锐、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脱贫攻坚决胜之时,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在乡村振兴一线,处处都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发挥生力军作用,生动阐释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用肩膀扛起新一代青年如山的责任,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曹彦鹏)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年历程和经验研究”(2022BDJ028)、河南省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级专项课题“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ZX2022010)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