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多措并举保障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权益

2023-11-17 14:43:5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尽管灵活就业者在短期内容易获得了相对满意的收入,但对从业者来说,存在着不重视专业技能学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替代性强的弊端。

0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个性鲜明、渴望表现自我、敢于表达想法等自身特点,以及追求自主与自由、渴望创新与独立、推崇多元实用主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等求职特点。基于此,在求职中,与职业稳定性相比,他们更加关注创造个人价值。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变革、科技进步,特别是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约束的职业条件被打破,带来了最大自由程度的灵活就业,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极大关注和青睐。尽管灵活就业者在短期内容易获得了相对满意的收入,但对从业者来说,存在着不重视专业技能学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替代性强的弊端。因此,在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外,教育评价应当引导高校教育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创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灵活就业咨询服务。

一、教育评价要正确引导灵活就业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培养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的大学生,把毕业生发展作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方案》要求,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同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为直观地映射出高等学府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影响着高等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其未来所能吸引到的生源质量,同时关联着高等教育是否处在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步调当中。

教育评价应当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把握转型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新要求,遵循系统性、全面性、独立性、关注重点等原则,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就业资源,加大错位评价的占比,重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正确看待就业质量约束要素的区域差异,保障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应当包含高校、企业行业、毕业生、家庭“四位一体”的多元体系,从传统的关注签署三方协议的合同数量(即就业率)单一评价,应当逐步转变为就业率、工作机会、工作收入、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可以有效指导高校对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支持和管理,还可以扭转以就业率决定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的偏向,扭转高就业率等于高教育质量、高就业率就是高办学水平的社会认知。

二、教育教学要正视灵活就业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注重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才华,鼓励多元发展,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学习效果评价上不断创新。

首先,在专业建设评价方面,应当破除专业性发展的藩篱,适当拓宽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从跨专业中找到职业兴趣,找到职业追求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点,培养所感兴趣的职业核心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打造适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过程在评价服务于学生提升学历或就业能力的同时,能反映毕业生知识、技能、体质等全方位的增值,又能反映专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能够让社会感受到学生个性、兴趣、情操的养成。

其次,在教学内容评价方面,坚持立德树人、问题导向、科学有效、统筹兼顾、中国特色的原则,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和认知偏好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增进人的幸福感作为终极目的,既发挥人文艺术学科在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又要重视自然和社会科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理智与情感、心理与生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的评价要突出启发诱导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侧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要评价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激发程度。

最后,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要突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兴趣发展、技能提升、第三方评价等因素的权重,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设计紧密结合,破除课程考试唯分论模式,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拓宽思路,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打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学场景。

三、职业规划要适应灵活就业

基于灵活就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特性,高校应依托自身优势学科,通过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引导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与灵活就业能力相匹配。

第一,建立新型职业规划理论。传统的职业规划重视理论逻辑性、知识系统性、知识传播性,忽视职业规划与专业的联系性,缺乏跨专业职业规划的针对性。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对雇佣关系、职业边界、技能要求、职业成功标准、职业管理责任的认知出现了变化,对企业职责、员工职责、员工心理契约、工作可持续性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此,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评价,高校不仅要侧重于教师因素,也应加入学生因素,积极调整职业规划原有理论体系,尽早面对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变化。

第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以科学的方法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适应00后大学生的求职特点,比如很多00后大学生不满足单一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喜欢朝九晚五的职业、不想要一眼望尽的人生,希望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通过知识变现、流量变现、粉丝变现。那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针对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评价,需要评价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与俯下身子的千锤百炼,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心灵,在精神上和学生相遇,引领学生探索学问,评价对学生多读书、肯读书、广读书激发程度,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与专业知识学习融会贯通程度,以便于能提高应对灵活就业的能力。

第三,渗透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传统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强调组织内存在的专业职能部门和多个层级,灵活就业趋势表现出的工作短期化增强了企业组织柔性,员工就业能力成为最核心要素,促使在校学生从注重岗位职级变迁转变为不断更新技能,由关系型心理契约转变为交易型心理契约,从关注薪酬增长和职位晋升转变为对职业声望、社会称许等的重视,从看重就业结果转变为看重职业生涯经历和职业社会网络,从看重外在评价标准转变为个人内在感受标准,更多地体现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向。有关这些知识需要对在校大学生尽早普及和渗透,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应当强化。

综上,针对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的评价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应当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教育教学的价值选择与追求;强化大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才能增强自己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就业指导中增加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灵活就业,按照大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观念,释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享受学习体验,真正符合高校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作者 孙兆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