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则是高校达成其育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校正人生航向、塑造良好品质、涵养精神风貌境界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滋养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从而提升其铸魂育人效果。“价值引领 多课融通 全域融合”教学改革模式,即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精神标识”,以彰显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精髓要义融入所有思政课程之中”,以达到伟大建党精神润物无声地熔铸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融入所有场域之中”,以伟大建党精神助推高校思政课“三全育人”。
一、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引领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灵魂
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则是高校达成其育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校正人生航向、塑造良好品质、涵养精神风貌境界的神圣职责。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精神武器,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党的思想理论、初心使命、政治本色、道德品格、精神要义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打破其因错误思潮侵袭而产生的种种思想困惑,涵养其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感,从而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深化理论研究,通过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资源来增强其思想引领力。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的特点,深度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教育元素,提升融入的质量。其次,找准融合要点,运用伟大建党精神核心要素来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结合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系统梳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教育元素,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核心要义与高校思政课重要知识点之间的价值契合和逻辑关联,以这些切入点为重要抓手来设定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实施方案,从而逐步构建形成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独特育人体系。发挥出伟大建党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使爱党兴党、亲民爱民逐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再次,讲好党的故事,通过生动历史事实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得以孕育形成。在高校思政课堂讲授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揭示“是什么”,就是用历史事实来还原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土壤”,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来阐释“为什么”,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原因。
二、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成为贯通高校思政课的精神主线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和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高校思政课本质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演进,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也会随之不断完善优化。新时代,在丰富完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等五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应运而生,这些内容相互铺垫、教学相互衔接的课程构成日臻完善的思政课育人体系。要想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就需要根据各门课教学大纲找到其精神融入的结合点,还需要设定融入方案和价值目标,以有效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融入方案和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大纲系统梳理伟大建党精神精髓要义,提炼形成课程知识点与建党精神科学内涵有机融合的教学要点,这是融入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根据学生实际与课程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和法制观念,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和道德滋养非常重要,讲好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的故事能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引领作用,有助于激励当代大学生自觉形成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因而,以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红色故事会和道德模范发布会等叙事方式则是本课程的有效融入手段。“纲要”适合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引入有关建党精神的案例,利用问题、任务、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产生对案例的深度思考,实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共鸣。“原理”课是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采取深度思想交流和课堂辩论等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需要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其重要内涵和精神实质,实现教学相长。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做到在课堂上“讲的清”,也就是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关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水平。再次,结合课程教学状况和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反思。高校思政课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些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可以利用好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来阐述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机融合中提升育人成效。
三、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合于高校思政课涉及的全部场域
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而且要做好思政课课外教学实践以利用好社会上的红色资源,还要运用好虚拟仿真课程平台和思政课在线课程来形成育人合力。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将其融入涉及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空间以及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实现全域融合的过程中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与针对性、实效性。
1.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结合教学目标全面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搞好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渠道和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好不好、我们党的决策部署科学不科学等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都是高校思政课需要阐释的重点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亮明的基本立场。做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更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还彰显着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新时代,搞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亟待伟大建党精神的全面融入,这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涵,还可以激励师生的精神意志和政治情怀。当然,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也是一个教学难题,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各门课教学大纲找到其精神融入的结合点,还需要设定科学合理的融入方案和价值目标,以有效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激励和滋养作用。
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落脚点,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空间。上好高校思政课决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的“思政小课堂”,而是要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让思政课走出大学校园,融入生动的社会实践,通过在革命教育基地、红色经典和社会生产一线等育人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生动活泼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在思政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融入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让其成为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奋进的重要精神滋养。因此,利用好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孕育的重要红色基因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主旨鲜明、主题契合、形式多样的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大课堂,能够深入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平台,构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课题组依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教学和学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组织学生到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鄂豫皖苏区首府纪念馆、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建党精神,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3.以网络及虚拟仿真平台为增长点,创设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场域。在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影响深远的今天,“大思政课”也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外的社会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育人功能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并日益凸显。构建主题鲜明、体系完备的虚拟仿真育人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拓展思政课育人空间,还能够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创设全新场域,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
打造虚拟仿真育人新平台,有助于丰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其教学方法和手段。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仿真为特色、以体验为源泉、以认同为旨归”的教学理念,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在虚拟空间构建的教育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景式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在进行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创设的情景化虚拟空间来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作者:李心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清源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靳晓华,中原工学院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2021SJGLX9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