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2022-09-21 10:07:42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两业融合”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科学测度2010-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河南省18个地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协调系数,综合评价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价值链深度重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不断增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两业融合”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足见,“两业融合”是党和政府基于中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破局“大而不强”困境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是制造业大省,积极响应国家“两业融合”政策,开展了试点选拔、业态培育等工作。那么,目前我省“两业融合”水平如何?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何在?如何提升?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实证探讨。

一、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概述

1.产业基础良好。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1.6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第一位;第三产业增加值2.89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制造业大省、服务业大省的产业基础为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早在2017年,河南省就下发了《河南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2017-2020)》,每年确定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20年又制定了《河南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选树了65家试点单位。据统计,超过3/4的试点区域制造业、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超过70%的试点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纳税额等增值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制造+服务”叠加优势初现, “融合+创新”组合效应明显。

(二)“两业融合”发展水平测算

本研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通过测算2010-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河南省18个地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协调系数,判断其两业耦合发展协调度,进而综合分析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水平。按照两业耦合协调系数分为“1-10”十个等级,分别对应“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等级越高,“两业融合”发展越好。分析结果显示,我省“两业融合”水平呈现以下特征:

1.发展历程上,呈整体上升趋势。2010-2020年河南省两业耦合协调等级分别为5、5、6、6、6、7、7、7、7、7、8,即历经“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陆续上升为“中级协调”,融合向好趋势明显,两业相互促进成效显著。

2.省际差异上,达到“中级协调”等级。2020年,河南省两业耦合协调系数为0.712,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居全国第五,低于广东(0.988,优质协调)、江苏(0.9,良好协调)、山东(0.813,良好协调)和浙江(0.803,良好协调),距离“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等级分别差0.088和0.188,尚有提升空间。

3.省内差异上,不平衡发展态势明显。融合效果最好的是郑州(0.733),为“中级协调”水平。随后为南阳(0.474)、洛阳(0.464)、周口(0.405)、新乡(0.403)和许昌(0.403),均为“濒临失调”。其余各市处于“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水平,尤其济源,为“严重失调”,耦合协调系数只有0.127。可以看出,除了郑州一枝独秀外,其余各市“两业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进制造业效益低、增速缓,主动融合需求低。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全国前20个城市中,河南省无一城市上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一位。以上数据固然有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叠加冲击,但河南省先进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总体偏弱、沿价值链攀升和融合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不容忽略,“需求抑制效应”明显。

2.现代服务业供给与先进制造业需求有待衔接,支撑融合能力不强。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占比前4的行业大类依次为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业。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服务,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尤其是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滞后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融合断裂效应”明显。

3.“两业融合”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宇通重工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融合发展起势见效,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鲜有突破;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融合进展突出,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融合模式与路径比较单一,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二、政策建议 

(一)打造“链主+专精特新”为主的融合载体圈

抓住“链主”和“专精特新”两大关键融合群体。“链主”企业是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中的领头羊,在产业链中起顶梁柱、在科技竞争中起卡位作用,拥有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具备国际化品牌运营能力。“专精特新”是在细分领域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隐形冠军企业,长期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为核心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在专注领域做到一指宽一公里深。从我省先进制造业总体水平看,这两类企业目前还不够强,需要重点培育,集合“链主”企业带动能力强、“专精特新”创新能力强的差别优势,精准配对,卡位入链,以大带强,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两业融合”生态圈,在市场竞争中探索融合路径,在实际需求中选择融合模式。

(二)建设“一中心五基地”融合示范区

以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高地郑州为“一中心”,融合基础相对较好的南阳、洛阳、周口、新乡和许昌为“五基地”,辐射带动全省,形成合力。鼓励南阳、洛阳、周口、新乡和许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培育特定领域的“单项冠军”,打造“两业融合”特色区;支持其他省辖市以应用为牵引推动“两业融合”发展,打造“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最终形成郑州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南阳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洛阳智能装备;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新乡生物医药、起重机;许昌硅碳新材料等具有地标性的优势产业生态圈。

(三)搭建“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科研院所”要素对接平台

平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要素集聚平台,为两业融合提供靶向支持。推进项目对接、产品对接、技术对接、金融对接和人才对接,畅通企业、高校、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互通对接渠道,提高先进制造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协作配套能力,促使集群由单一制造或服务功能转变为兼具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

(四)乘元宇宙之势,发挥“数字+制造+服务”组合效应

“两业融合”的真正推进,离不开数字科技。制造业企业能够利用数字系统实时感知设备运行状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向“制造+服务”转变;服务业企业能够依托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延伸,实施“反向制造”。元宇宙是前沿数字科技的集成体,我省可以依托元宇宙科创产业园,成立元宇宙创新实验室,集聚一批头部企业、高端项目和优秀人才团队,配套两业融合专项扶持政策,利用元宇宙技术激发两业融合新场景、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之力促两业融合。 

(五)构建“纵向梯次培育,横向复制推广”融合发展路径

试点先行,把“试点”打造成“样板”,培育示范区(企业)。

在国家级试点、省级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各地选拔市级试点梯次培育,坚持“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打造“指导——储备——试点——样板”的纵向培育机制。建立“两业融合”试点建设专家库,推动智库机构与试点单位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提供一揽子问题诊断、全流程定制咨询服务。鼓励组建两业融合发展战略联盟,通过巡回宣传、经验汇报、实地观摩、座谈交流、对接咨询等方式,形成“试点带动,后备创新”的横向推广模式,解决企业“不会融”的桎梏。对融合示范区(企业)采取动态管理,择优挂牌,中期评估,不合格摘牌,形成可进可出的“两业融合”样板运行机制。 

周芳,河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重点)项目“河南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路径研究”(2022ZKYJ20)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