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

2023-12-28 17:11:37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多发频发趋势,且异常性突出。据相关部门资料,因极端天气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比例超过45%,造成经济损失占74%左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多发频发趋势,且异常性突出。据相关部门资料,因极端天气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比例超过45%,造成经济损失占74%左右。今冬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未来一段时间内中东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偏高,防灾救灾形势严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更显迫切。

一、突出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

极端天气灾害破坏性影响可能超乎想象,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预防与处置难度。强化认知是应对的关键,因此增强风险意识,突出底线思维,首先要特别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要特别关注可能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风险信息,以见叶知秋的敏锐,不回避、不轻视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系统性风险挑战的准备,尊重自然,适应气候变化,力争面对极端天气灾害有准备、扛得住、过得去,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专题培训,开展实战化教学,更好地了解应对各类灾害的职责和要求。

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要抓好社会公众的宣教培训。在大自然的威力前面,人类的力量显得特别渺小,政府及其应急力量也是有限的。敬畏自然,要广泛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首先宣传部门、相关职能部门要与多媒体机构相结合、多途径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既充分考虑不同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努力实现应急知识宣教的全覆盖,又形象供给宣讲内容,使典型案例分析和应急避险措施更具传播性,切实增强群众防范极端天气灾害的警觉性。其次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推动防灾和安全教育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通过应急科普体验场馆、基层实践演练等活动,既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相关内容,又在职业培训中强化,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二、丰富风险想象,完善应急预案

基于风险想象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是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能力的重要环节。丰富极端天气的风险想象力,既要收集和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展开预测,还要增强风险评估能力,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极端天气灾害往往会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城乡生命线工程可能暴露其薄弱点,如极端天气灾害导致的内涝、低温冰冻状态可能对道路、桥梁、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供暖、输油等基础设施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对此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要强化极端状态下的处置、恢复与保供能力。

应急预案是为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作为预先制定的方案,情景是预案的逻辑起点和发展的依据。应急预案设定越翔实、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基于情景的应急反应越有针对性。2020年至2022年,我国开展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在此基础上要基于极端天气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在预案管理中把风险想得复杂点、把对群众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考量得周全点,树牢极限思维,进一步细化完善预案,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物资到位、措施到位,做好各方面应急准备。

三、强化科技支撑,赋能应急管理

作为突发事件的一类,极端天气灾害也有一个从酝酿到爆发、发展直至减缓的过程。全周期视域下的应急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执行符合阶段特点的应急处置策略,都需要不断深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与应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全周期应急管理中,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洞察与预警能力很重要,如基于科技预警系统、信息共享与智慧治理平台等,综合分析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大数据等信息,以更准确地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形成“风险清单”,抓住时间窗口期,提醒公众提前做好应急准备,确定便于应急处突的“风险地图”等,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要加强科技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遥感、导航定位、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在应急处置与救援中,就是要配备先进适用装备,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做到快速响应、处置灾害现场,提高救援效率。提高信息化手段应用水平,要在已搭建的应急管理智慧平台上解决好数据壁垒问题,实现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间信息的实时交流与共享,使之面对极端天气灾害等复合超大型风险时可更好发挥平台作用。

四、推动应急协同,做好风险应对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解决风险问题,凸显了应急协同的重要性。极端天气灾害可能导致的复合性风险,挑战常态的应急管理与决策,需要从系统层面上展开思考与应对,既体现处置的专业性,也满足应急的协同性。

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主要采取按灾种分类管理的模式,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由政法行政部门处理,应急管理部主要职责是分管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以政府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可能导致碎片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主体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行为的碎片化。应急主体包括党委政府、军队、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从政府内部看,横向协调联动因职能权责、专业分工、不同隶属等因素而存在协同难度。横向协调联动根据部门间整合程度可分为配合、协调、联动三种形式,从配合到协调再到联动,交流与互动经由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保障而由弱变强。做好应对极端风险状态或复合性风险的协同,要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目标,切实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框架,提高合成应急能力。如军地联动,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实现政府与企业及社会的协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力量的专业性、灵活性、低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应急协同落地,还要特别注意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者:丁琼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