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10-25 09:55:37 来源:映象网

[摘要] 管理类历来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招生最多的学科门类之一,是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各类管理和服务岗位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各类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客观要求高校必须也随之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管理类历来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招生最多的学科门类之一,是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各类管理和服务岗位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然而,根据近年来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的统计结果,管理类专业存在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等问题。这说明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不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培养出来的人却出现结构性过剩。因此要求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教育完全融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中,并与社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在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契合“双创”时代人才新需求,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一、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

基于对相关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深入调查,发现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还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影响较深,而西方的培养模式和教材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场域,导致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此外,现代管理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而很多相关课程建设跟不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社会需要的核心能力。加之学生也需要实践经验来充分理解管理事务的复杂性,而这在现有的课堂环境中很难提供。因而出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问题。

二是创新创业环节薄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尚不够鲜明,特别是创新创业环节薄弱。例如,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流于表面,没有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普遍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并没有同社会的现实需求形成精准的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标准不统一,亦没有科学的考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指导和帮扶,没有成果转化的平台。要培养学生推动管理方式变革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让他们接触管理的创新方法。然而,许多学校尚未将创新和创业的知识和理念纳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

三是人才培养改革缺乏软硬件支撑。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撑,尤其是缺乏优秀的师资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当今高校的师资在学历层次、知识更新和教研水平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的教师队伍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做过服务政府和企业管理实际的科研工作或项目,亦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同时也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或管理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制定与改进工作,因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很难有深刻的心得体会,自然也就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实践工作。此外,许多管理类专业缺乏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培训和支持。

二、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需求导向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旨在确保教育体系与社会和经济需求保持一致,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成功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这要求高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支持服务,以确保学生具备实际技能、最新知识和适应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是动态优化课程设计。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要求高校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并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进行调整,包括:高校可以开发新的课程,以满足新兴领域和行业的需求。这些课程通常涵盖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些高校创建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多领域的知识,以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课程设计应该强调课程的实际应用,包括项目式学习、实验和实习机会。

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需求导向的教育也要求改变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一些方法包括: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该强调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实践经验,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和实习,以提供实际经验;小组合作和项目,教学方法可以强调小组合作和项目工作,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是充分的实验和实践机会。需求导向的教育重视实验和实践机会,以确保学生能够应对实际挑战,主要包括:实验平台和条件,高校提供实验室和工作室,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和创造性工作;足够的创业支持,一些高校设立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学生创业,提供资源和导师支持;广泛的社区参与。学生可以参与社区项目和志愿活动,以获得实际经验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是有效的职业发展支持。高校也应该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主要包括:就业咨询服务,高校提供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服务,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校友网络支撑体系,学生可以通过校友网络建立职业联系,寻找就业机会。创业支持;精准创业支持,一些高校提供多元化和精准化创业支持,整合内外部创业资源,帮助学生创办初创企业,并提供全生命周期性指导。

三、需求导向下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将实践导向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管理类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视野的各类型管理人才,对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而需要坚持以“实践导向”为专业发展的主线。充分整合校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形成培育复合型和综合能力型管理人才的显著专业优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将实践导向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专业课教学过程向实践倾斜。不仅要专门开设诸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级办公自动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等相关实验课程,还要尽量在专业主干课和主要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开设适当的实训环节,组织学生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现场调查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教育完全融入管理类专业系统的课程体系中,并与社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

其次,开展大量的集中实践活动。包括城乡发展问题调研、行政管理综合能力训练、机构实习、社会调查等集中时间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和创业理念,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沟通交流、组织协调、文案撰写、分析策划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型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以“管理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证问题分析,通过培育国家级及省级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参加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方面的高水平学科竞赛,来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创新性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多元化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开展分类多元化指导。从本科生大一下学期开始,指派多位专业专任教师作为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分别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等活动。除了安排校内的导师之外,还要为高年级的学生配置校外相关实务部门的导师,如聘请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实务导师,每位实务导师指导2到4名学生,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辅助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现实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此外,由于管理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本身就比较广泛,即使制定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学生的就业分布也会比较泛,因此可以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设立2到3个专业方向,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升创新创业软硬件平台建设水平

一方面,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依托国家、省、学校和二级学院等方面的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类平台和激励机制。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互联网+创业大赛”等能够提升学生基础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项目和赛事活动。其次可以以专业为平台,定期开展诸如PPT创意设计大赛、模拟招聘、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听证会、管理案例设计大赛、城市规划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再次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如校友论坛、创业讲座等)、读书会、考研交流会、公务员考试讲座等提升学生对研究和实践的兴趣,帮助和鼓励学生就业创业。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友等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校友资源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带动效应,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可以建立相关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为毕业校友和在校生的交流搭建桥梁。鼓励和推动一些优秀校友经常性地通过这些平台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分享就业创业经验。同时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来学校为在校学生开展公益讲座,培训制作PPT简历、面试、工作等技能,介绍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激情。

作者简介:李锐杰,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教改革与发展;郝宏杰,河南林州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张家旗,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

本项目是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1SJGLX190)、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20BZZ010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