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未来五年,城乡人居环境将明显改善,美丽河南建设将成效显著;到2035年,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河南目标基本实现。
河南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未来五年,城乡人居环境将明显改善,美丽河南建设将成效显著;到2035年,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河南目标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部署,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建设美丽河南”要求,推动河南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价值不断显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南。
一、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河南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河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黄河河南段建成标准化堤防501公里,“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圆满完成,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扛牢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等14个专项行动,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河南段水质保持Ⅱ类以上,累计调水超过500亿立方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四水四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56天,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累计下降39.4%、4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约37.3%。
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污染依然严重,环境治理基础仍然薄弱。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河南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认识和行为的偏差。有的认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有的认为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难免的、必须的;有的地方出现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这些都反映了对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认识不清晰,对这些需求可能激发出来的供给、形成的新的增长点认识不到位,对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探索不深入的问题。
第四,生态环境存在较多问题。城市存在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扬尘污染、噪声污染、水泥地板过多等问题。农村存在面貌“脏乱差”,“垃圾围村、围田、围路、入河”,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企业存在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偷排偷放、在线监控数据造假等问题。
第五,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很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能源消费保持刚性增长;产业结构偏重,化工、电解铝、水泥、电厂、陶瓷、钢铁、炭素、耐材等重污染企业多;能源结构偏煤,柴油货车污染尚未有效解决,臭氧污染问题凸显;碳排放法律法规、碳排放交易机制尚不健全,技术、标准、人才等基础支撑薄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六,从系统观念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
三、加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省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南。
(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第一,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绿水青山一定能变成金山银山。第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增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治理农业生态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第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一体推进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全面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厂、园区和供应链,形成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研发电能替代、氢基工业、生物燃料等工艺革新技术,开展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关键技术攻关。第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第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三)打造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
第一,加快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强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修护生态空间,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等生态绿色廊道,打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湿地和郊野公园,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第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强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动,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廊道建设,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第三,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健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进总干渠两侧生态保育带建设,构建渠、湖、山、林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丹江口水库补水工程,加快观音寺、鱼泉、沙陀湖等调蓄工程建设,巩固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四)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
第一,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通过污染物协同控制、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达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稳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目标。第二,加强预警调度。定期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会商研判,分析各地的排放情况、用电情况、污染指标变化情况,及时研判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污染物来源及传输特征,跟踪分析管控成效,对污染形势重、管控效果差的地方实时发出预警信息和管控建议。加强走航监测,对空气质量指标偏高区域进行重点观测,摸清找准污染源头,及时调度调整管控措施,提升管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坚决遏制污染累积,切实降低影响。第三,加强重点管控。实施清单化管理,不打折扣,不松口子,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对环境影响突出的钢铁、焦化、电解铝、石油化工、煤制氮肥5个重点行业实施生产负荷调整;对炭素、陶瓷、耐材、铜铅锌冶炼、铁合金、刚玉、工业涂装、石灰窑、矿石采选等9个重点行业按照橙色预警级别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措施。严格落实渣土物料运输车辆管理,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第四,加强监督帮扶。开展暗访督查,加强监督帮扶,加强长流程钢铁、焦化,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以及自备电厂、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企业执法检查,重点查看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情况,是否存在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偷排偷放、在线监控数据造假等违法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加强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环境绩效水平。
(五)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政策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把建设美丽河南转化为全省人民自觉行动。第二,开展“四查”“三帮”。“四查”即:提级查,掌握工作主动;分包查,强化工作责任心;科技查,提升工作精准度;异地查,延伸工作纵深度。“三帮”即:少检查,帮助企业查清问题;多指导,帮助企业整改问题;慎处罚,帮助企业管控损失。手把手指导,一对一帮扶,为企业解难题,助力企业快速发展。第三,持续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稳定经济发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稳经济大盘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好“既要空气质量好、又要生产影响小”的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实行“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做到应批尽批、能批快批;坚持“多宣传、常提醒、真帮扶、慎处罚、少关停”,采取“非现场监测”、“非接触”执法、“信息化”监管等方式,实施“无打扰”监管,完善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努力达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群众满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河南永续发展。
(张许良,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副校长;单菊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