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林州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精神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这是红旗渠精神取得的最显著成效。
林县(今林州市)人民长期受制于其自然条件,生活苦不堪言。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全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数十万人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上“抠”出一条生命之渠——红旗渠。一条渠,成就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因的验证、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是民族精神谱系中的耀眼元素,激励着林县人民在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中创造历史伟业,更承担着“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历史责任。
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形象地勾勒出林县的缺水状况。林县地处三省交界、太行山东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灾害多发地,人民生活尤为艰难,特别是水资源匮乏。据记载,“林县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这就严重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导致出现人畜需求得不到保障、农业灌溉受限、逃荒现象严重、社会面貌落后等后果。林县虽然一直在与自然作斗争,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水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成效不大,未能根本解决水源问题。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生动地揭示出林县人民的奋斗姿态。林县人民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获取水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也相继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渠道、水库、水井等取水设施,为红旗渠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水利人才,同时也更加坚定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真实地刻画出红旗渠的来之不易。中共林县县委为彻底改变全县受制于水的现状,提出“引漳入林”的设想,并于1960年开工建设,直到1969年竣工,林县三十万干部群众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两大奇迹”之一。从历史的坐标中可看出,红旗渠在修建中正经历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的艰苦时期,可以说是“修不逢时”,但林县人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原始的工具,使得一渠清水流到全县人民的心窝里。
“一条渠,汇聚一种精神”,鲜活地展现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林县人民在建造红旗渠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实现了全县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为全县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林县今后的大发展凝聚了一种精神力量,更形成了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这种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
二、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红旗渠精神是一个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林县人民“战太行”的历史壮举中,杨贵等林县县委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表述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世纪80年代,中共林县县委高度重视精神支撑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新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进入21世纪,在新世纪进行新的伟大事业过程中,红旗渠精神被概括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自力更生。杨贵就任林县县委书记后,为圆全县人民盼水之梦,积极寻找水源,并最终确定了“引漳入林”的引水方案。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数十万修渠大军开赴太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国家是不行的”,提出坚持“既要吃烂肉,又要省柴火”的要求。从生产工具,到生活保障,再到引水技术,林县人民把自立更生发挥到极致,他们“抬杠断了改做镐把,镐把断了改做锤把(炮锤、手锤),锤把断了当柴烧石灰”。据统计,修建红旗渠的总投资金额为6865万元,林县人民自筹部分占到了85%强。
艰苦创业。红旗渠修建时,正逢国家困难时期,在物力、财力、人力方面均十分匮乏,所以红旗渠的修建彰显出了显著的艰苦创业的价值取向。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工人采树叶充饥,导致很多人营养不良,身体出现浮肿,脚板磨出水泡、肩膀勒破皮肤的情况满眼皆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与石头硬碰硬,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林县人民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和拼劲,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生命之渠”。
团结协作。红旗渠作为重大水利工程,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林县人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树立全县一条心的观念,在征服一个个难关时,他们精诚协作,倾尽全力确保工程施工,粮食、商业、卫生、交通、文教等战线的人们也都纷纷加入开渠行列。另外,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山西省、河南省等单位都顾全大局,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有力地支持了红旗渠建设,真正达到了万众一心,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为开渠的磅礴之力。
无私奉献。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干部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并且干最重的工作,从不搞特权,率先垂范,没有任何私利思想。修渠过程中,工地上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平凡英雄,他们为完成修渠而毁家纾难、不顾个人安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甘愿拿出仅有的粮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吴祖太就是其中一位,他为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冒险进入孔洞查看情况,却不幸被巨石夺去生命,年仅27岁,他也是牺牲的烈士中唯一一位外乡人,这是何等的不易和高尚,也正是在众多的无私奉献中才最终打通了“人工天河”。
三、“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在哪一步都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跟随时代一路流淌至今天,历久弥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新时代的发展高度契合。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归结为一点就是“红旗渠精神与中国梦”。一是红旗渠精神中蕴含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二是红旗渠精神在中国精神版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之一;三是红旗渠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引领示范意义;四是红旗渠精神涵养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旗渠精神产生后,在每个时代都生生不息,传承与赓续从不间断。首先是不同时代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使其与时代同频共振;其次是以红旗渠为第一载体,生动地教育每一位参观者,把红旗渠精神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再加上不断出现的诸多文艺作品,有力地升华了红旗渠精神;再次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建立,实现了红旗渠精神的理论化、体系化和教学化,更为全面、立体地阐释、宣传红旗渠精神;最后是全社会各行各业自发学习红旗渠精神,以红旗渠精神为标杆,推动行业发展。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林县人民“战太行”中诞生的红旗渠精神,不断转化为林县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十万大军出太行”的盛况就是直接明证,大大小小的建筑队伍走向全国各地,并以质量优良而极富口碑。历经数十载的奋斗与拼搏,林州人民已经摆脱了温饱难题,迈入“富太行”的新征程,无数的林州人从外地回到家乡,利用积累的资金和宽阔的视野,继续把建筑工程作为支柱产业,同时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业及其他工业。新时代,林州人再次把目光瞄准了“美太行”,这是发展的更高阶段,也是林州人奋力谱写的“第四战歌”。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林州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精神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这是红旗渠精神取得的最显著成效。
红旗渠精神诞生于创造奇迹之中,也必将发扬于创造新奇迹之中。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勤于务实、率先垂范、严守规矩、坚持党的领导,在争做出彩河南人和中国人的进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师永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